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

时间:2009-7-24 13:47:43  来源:不详
象学家黑尔德所推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学概念,也许是一个在当代现象学学说史上最具开创性的概念。按黑尔德的观点,所谓“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也可译为“传宗接代的时间经验”)即一种有别于“日常性的时间经验”(“度日的时间经验”)的更为原始的时间经验。如果说后者是一种旨在满足人日常的物质需要的时间经验的话,那么前者则是一种旨在实现人的长远的族类延续的时间经验;如果说后者是一种基于人的工具理性支配的时间经验的话,那么前者则是一种基于人的男女之爱的时间经验;从而如果后者是一种通向奴役和专制的时间经验的话,那么前者则是一种为平等和自由所敞开的时间经验。因此,黑尔德最后得出,惟有在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中,我们不仅才有“叙事”和“历史”,而且我们才能克服时间的间距和生死的轮回,我们才能“远眺我的生命整体”,我们才能“超越日常状态的时间经验”,我们才能真正回到我们自己的“一再重新开始的可能性的持存”,即“本真的生存”。 
    在黑尔德看来,人类现代性的危机一重要体现,乃在于随着“美的生育”日渐让位于“生育的工具化”,人们不断地用“日常性的时间经验”主宰、吞并和偷换“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从而造成了后者的退处其次而使之愈发蔽而不明。然而,所幸的是,在东亚社会,人们依然具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这意味着“也许他们比西方人更有可能保存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的基础。”[4]在这里,黑尔德的看法无疑是十分中肯的。以中国为其代表的东亚社会的确较之西方社会更具坚实“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的基础”,尽管这种基础由于后来“移孝于忠”的政治上的权力话语的介入而备受扭曲,尽管这种基础和西方社会一样由于现代性的冲击而业已摇摇欲坠。 
    这种坚实的基础除了表现为中国古代其文化传统一直以世代生成的“宗统” 为其真正的“正统”外,还表现为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完全不同,如果说后者是更多地坚持“活着是为了吃饭”,其以“日常性的时间经验”统一“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的话,那么前者则反其道而行之,更多地坚持“吃饭是为了活着”,其以“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统一“日常性的时间经验”。以中国古老的《易经》为例。尽管《易经》亦有饮食之道(其可相应于“日常性的时间经验”)与男女之道(其可相应于“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的区分,前者体现为以“需卦”为代表的上经,而后者则体现为以“感卦”为代表的下经,但由于上经实际上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乾坤”为其真正的造始端倪,这最终意味着“需”服从于“感”,饮食之道服从于男女之道,也即“日常性的时间经验”服从于“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因此,由是表明,中国古人所谓的“好生之德”中的“生”,中国古人所谓的“生生之谓易”中的“生生”,作为生命及生命过程,其固然有基于饮食之需的“民生”的义涵(如《尚书•盘庚》中的“往哉生生”、“敢恭生生”、“生生自庸”等术语所表明的那样),然在其终极义和普遍义上,则显然是更深刻地与基于男女之感的“世代生成”相勾连。 
    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及其过程的独特的体验,才使中国古人有所谓“以似以续”、所谓“慎终追远”之说,不是把个体的苟活持存而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以及种族的绵延视为生命的首要宗旨;才使中华民族犹如“绵绵瓜瓞”一样得以代代相禅、绵永生生,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所特有的“文明连续性”的现象和注重“修史”的“唯史主义”传统成为可能。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及生命过程的独特的体验,才使古人可以超越偏狭的“度日”的生命之维,对于生死较之西人更具有一种泰然任之的达观,因为他们意识到,“死生为昼夜”(《庄子•至乐》),正如夜幕降临意味着曙光将启一样,我的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为新的生命的诞生做出的先行铺垫,死生的契阔并不能使我在亲历人生的道路上畏葸不前。故对生命及其过程的不同体验其实开出了两种不同的超越观,如果说基于度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西人由于畏死而趣向天国的外在型的超越观的话,那么基于世代生成的生命体验,则意味着一种中国古人的坚持“死生无变于己”并步入人生的内在型的超越观的真正发现。 
    这种内在超越的发现既是对生命本身的神圣性的发现,又是对作为生命过程的“时”的神圣性的发现。也就是说,对于古人来说,既然其世代生成的生命过程已消解了死生的对立,那么作为该过程的“时”也就无所谓过去之时与现在之时的区分,而成为一前后相续的有机整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