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史研
全球时代的美国自由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反思历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博物馆与全球化
博物馆全球化与跨文化交
最新热门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

时间:2009-7-24 13:48:00  来源:不详
革命文化生产中的主力。
  红色经典的生产因此可以视为一个复杂、多重、多维度的建设平台。首先,红色经典  是对传统经典的批判和否定,但这种否定只是局部的,因为它必须在传统经典中寻找资  源。红色经典的主要文化资源来自民间民俗文化,但旧的正统的经典源头也是民间的,  只是被权力精英所利用而奉为正宗。第二,红色经典的建构是自觉和有计划的,把文化  生产和经典建构两个过程融为一体。作品一生产出来就被奉为经典,或一开始就是当成  经典来创作的,如样板戏。这似乎有悖于经典的自然形成过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大跃  进行为,不过倒是很符合革命的要求,符合现代化的逻辑。两个过程变成一个过程,也  就建立了一套新的“经典典范”,即如何建构经典的一套运作规范。其特点是国家行为  和社会民众行为融为一体,形成全民学经典、全民唱样板戏的群众运动。第三,红色经  典的生产与建构是意识形态生产,对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社会结构都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简言之,红色经典产生了一整套的话语体系和情感结构,六亿中国人在几十年时间  内生活在这套话语体系和情感结构之中,不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最后一点,就是红色  经典的大众性和国家生产性。红色经典来自大众,服务大众,是群众文艺的经典。但它  一开始却不是大众的创造,而是国家指令由文艺工作者(用今天的话是专业人士)在民间  民俗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而成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  就是这种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他在《讲话》原稿中一直说文学艺术的源泉是来自民  间的文艺作品,而不是现实生活。此时毛泽东的文艺论完全不是反映论。到了60年代出  版毛选时,才把文艺源泉改为“生活现实”,以求与反映论合拍。(注:对毛泽东《讲  话》的版本修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可见Liu  Kang,Aesthetics  and  Marxis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Chapter  3,“Hegemony  and  Counterhegemony:National  Form  and  Subjective  Fighting  Spirit”。)而这时的文艺创作已经完成了  由个人行为变成国家生产的体系转换。


  红色经典的文化生产看上去跟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文化工业”的确有许多结构上  的相似,都具有大众性,都是大规模批量生产,都是由上而下地生产出来的。关键的区  别在于,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国家行为,以意识形态教育(或曰“洗脑”)为目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业生产  出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要达到洗脑的目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不是文化工业赚钱  的目的,而是对大众的洗脑。此外,法兰克福学派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和  精英文化或经典是泾渭分明的。法兰克福学派大师如阿都尔诺,就寄希望于经典和精英  文化,希望从现代主义精英创作的经典中激发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而中国的红  色经典完全打碎了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在批判传统经典、建立新经典的同时,对民间和  精英文化采纳了“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策略。旅美学者张旭东从中国现代性发展线索  中看出某种“后现代性”,正是对中国现代性不同选择的文化发展的一种颇具后现代意  味的解读。(注:Xudong  Zhang,“Postmodernism  and  PostsocialistSociety—Historicizing  the  Present,”in&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