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史研
全球时代的美国自由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反思历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博物馆与全球化
博物馆全球化与跨文化交
最新热门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

时间:2009-7-24 13:48:00  来源:不详
化。知识分子逐渐分化,有极少部分成为坚持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  ”,绝大多数成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学者”、“专业人士”。取代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分子主力地位的是企业管理、金融、营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成为社会新的精  英和中坚力量。
  而红色经典在90年代中期(毛泽东百年诞辰之后)又逐渐地出现在中国文化舞台上。这  一次重现,开始并不是国家机器的推动,而是民间自发和新兴的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的  合作。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以及重新上演的革  命电影和样板戏、再版的革命小说、革命故事等等,给大众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到了90年代末,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终于与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联手,轰轰烈烈地推出  了新的红色经典热,在全球化的时代再造革命经典。新红色经典的生产者一部分是国家  意识形态机器所雇用的专业人士,在国家媒体中享有新的物质资本和政治文化特权。另  一部分是非国有文化产业的“影视人”、自由作家,他们不受国家指令而服从市场需求  。红色经典的再造主要服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指令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制约,是在一个  文化市场多元化的氛围内的一种生产趋势。这和红色经典在五六十年代诞生的时代有了  巨大的差异。红色经典一诞生就一枝独秀,而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它的再造不过是中国  文化多元多极状况中的一种不大不小的时尚而已。
  红色经典今天的市场主要来自中国的多数民众,他们大部分处于中年以上的年龄段,  集中于工人、农民以及中年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红色经典创立时代的主要接受者,其  情感结构和话语体系深受红色经典的影响。当然这些都不足以成为红色经典再造的充分  必要条件。本文最后对红色经典的再造提出以下的猜测和询问。(注:参见孟繁华《当  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19日;孟繁华:《左翼文学  在当下的命运》,《北京日报》2001年9月17日。)首先,中国社会20多年来的转型,造  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断层,使得怀旧成为新的时尚。怀旧正是一个时代消失之后的普遍  社会情绪,在商业社会往往成为打造新时尚的契机。怀旧跟历史记忆不同,它需要的是  有选择的昔日情感和想象的再现,而不是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反思。  红色经典成为今天的新时尚,跟怀旧情绪有很大关联。把红色经典商业化,是否是一个  颇具后现代色彩的文化动向?第二,当国家机器正在努力转换、重建意识形态体系和价  值体系的时候,会从国家建立时代的文化资源中积极找寻有用有益的因素。红色经典无  疑是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符号资本。国家机器自然会努力  把这部分符号资本纳入民族国家的新文化传统,并予以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是指  把某一文化文本与社会现实剥离,置放于一个安全的距离中,予以审美和学理的欣赏和  反思,并标以“传统”、“经典”的标签来教育后代和昭示世界,旨意在塑造民族国家  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但红色经典的主题和价值取向是否可以完全跟当下的现实剥离  ?最后,我们不得不看到再造红色经典所可能和实际上已经遇到的困境。红色经典的平  等观念、道德理想主义、民粹主义,跟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有尖锐的矛盾,但仍然对中  下层社会阶层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当中国不可逆转地进入市场社会时,经济和政治层面  的社会分层、贫富鸿沟、阶级矛盾正在日益加深,红色经典的平等与阶级诉求也必然会  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共鸣。红色经典还能否唤起激情燃烧的岁月?因此,如何在红色经  典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遗产建设目标之间作出合理的协调,如何使严肃的历史记忆和反思  不至于完全演义成为脱离现实的怀旧时尚,乃是红色经典全球化时代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