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

时间:2009-7-24 13:48:19  来源:不详
田明举出的回鹘文sartpau的发音最为符合。他从312—313年的粟特文古信札编号第5件的残片中,检出s’rtp’w一词,该词前半s’rt “队商”来自梵文的sārtha,后半-p’w来自古伊朗语的*pawan-“守护者”,是一个梵文和粟特文的组合词,意思是“队商首领”,其音义与“萨宝”完全吻合[15]。

    1992年,张乃翥《中原出土文物与中古祆教之东浸》,指出《翟突娑墓志》(615年)中的“摩诃大萨宝”之“摩诃”,当来自梵文的mahā;又《康婆墓志》(647年)记其父康和为定州萨宝,而命其子为“须达”,此名来自佛教Sudatta一名。但他认为这些都是祆教徒吸收佛教文明的表现[16]。1993年,姜伯勤发表《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指出吐鲁番出土《高昌永平二年祀部班示》及高昌义和六年(619)萨薄传令付胡人车不六多粮食条记的意义有二:一是证实了藤田丰八关于萨宝即五世纪高昌所译《贤愚经》中的“萨薄”,二是萨薄在高昌政权下既兼管民事,又兼领教务;既是商胡聚落的“商主”或侨领,又是来华后接受政府任命并享有职权的管理胡户的职官。他又结合史籍和石刻资料,论证了萨宝府的职官构成,从而说明萨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职,而是伊兰系胡户聚落上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蕃客大首领。至于“萨薄”的语源,他根据《贤愚经》乃是据于阗胡音编译而认为来自一种东伊朗语,并特别强调薛爱华著作中“萨宝”来自粟特文sārthavāk的说法[17]。1995年,荣新江《祆教初传中国年代考》一文,结合粟特文古信札中的muγpt-(穆护长)和s’rtp’w(萨宝)两个称呼以及一些人名所含的祆神名称,判定河西走廊存在着粟特聚落,其中可能已经有了教团组织和从事宗教事务的场所——祆祠,而萨宝正是兼领这个粟特商团的商务和祆教事务的大首领[18]。

       1996年,在巴黎罗浮学院举办的西域研讨会上,富安敦(A. Forte)发表《伊朗人在中国——佛教、祆教及商业机构》,特别批判把萨宝看作是祆教教职的观点。他提出四点理由:一是萨宝即萨薄,表示外国商人的意思;二是从佛教徒宇文护小字萨保来看,萨保与佛教有关,而不能作为祆教流行的证明;三是“摩诃大萨宝”的“摩诃”既然来自梵文,则“萨宝”也应来自梵文,“摩诃萨宝”应是mahā sārthavāha的译音;四是安世高的后裔既然是萨宝,他们不应当背离祖先的佛教信仰[19]。1997年奈良国际丝绸之路研讨会上,富安敦发表《萨宝问题》,他首先回顾了前人关于《法显传》(414年)中“萨薄”的种种解说,认为萨薄的原语应当是伯希和主张的sārthavāha(商人首领),而非比尔(S. Beal)主张的sabaean(波斯Saba的商人)。接着,他重新检讨了早期佛典中的“萨薄”资料,如《摩诃僧祇律》(416—418年译)的“萨薄主”、《十诵律》(五世纪早期译)的“萨薄”、《杂譬喻经》(五世纪早期译)的“萨薄主”、《旧杂譬喻经》(传247—280年康僧会在建业译)的“萨薄”、《兴起行经》(传为二世纪末康孟详在洛阳译)的“萨薄”,指出“萨薄”一词早在法显之前就已使用,从以上文献的上下文看,其义是指陆上或海上的商人,其本意是“队商首领”,但也可以理解为“商人首领”或“商人”,萨薄或sārthavāha的真正含义是“有足够资本组织一次商贸远征团的商人”,他还举宝唱《翻梵语》(五世纪末编)的“萨薄主,应云萨他婆,译曰商估”,来证明sārthavāha的汉译可以只用“商人”来表示,尽管宝唱明知其原义是“商人主”。他在简单介绍了早期关于萨宝的几种解说之后,特别表彰了藤田丰八的“萨薄”等于“萨宝”的说法,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萨宝的起源往往被人错误地与中国的祆教联系起来,他没有讨论祆教本身,却只是强调萨宝可以在佛教的上下文中得到圆满的理解,而根本无需把它和祆教扯到一起。站在萨薄即萨宝、萨宝与佛教关系更加密切的立场上,富安敦一一评述了桑原骘藏、向达、丁爱博以来的种种解说。他最后举出五个墓志中“摩诃萨宝”或“摩诃大萨宝”,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