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
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
对1986-1987年间高温超
北京市朝阳区2006-2007
北京市西城区2006-2007
最新热门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国的丝绸贸易活动及其历史见证

时间:2009-7-24 13:48:26  来源:不详
基督教会在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经济势力逐渐强大。教会盛行以丝绸装饰教堂、制作教士衣,以丝绸裹尸体下葬,成为丝绸、香料等东方奢侈品的重要消费者。各蛮族涌入罗马帝国以后,为罗马贵族的豪奢之风所熏染,也开始追求东方奢侈品。408年,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军队围攻罗马,向帝国政府勒索大量财物,除金、银财宝外,还有丝绸外衣4000件,皮革3000皮和胡椒3000磅;[2]448年拜占庭帝国与匈奴首领阿提拉的谈判中,为羁縻严重威胁帝国边境的匈奴人,向阿提拉赠送了包括丝绸在内的大量东方奢侈品。[3]拜占庭帝国将大量奢侈品送与蛮族首领,虽然满足他们的贪欲,阻止蛮族的入侵,但拜占庭帝国的丝绸消耗量也大为增加。作为拜占庭政府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丝织业的发展使社会各阶层受益,丝织业在拜占庭社会经济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4]拥有50-100万人口的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其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的商业地理位置,推动着拜占庭帝国的东方贸易活动,将商业利益扩展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6世纪地中海沿岸居民对远东奢侈品所形成的嗜好,远甚于罗马时代流行的风尚,这成为拜占庭社会内部进行东方贸易的强大动力。[5]
    波斯萨珊王朝如同先前的安息王朝一样,在贯穿其境的丝绸之路上对生丝贸易享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两通西域以后,西传的中国丝绸成为欧亚大陆商贸活动中利润最为丰厚的商品之一。作为西方最大的消费者,罗马帝国“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后汉书·西域传》)为了从波斯得到中国丝绸,罗马帝国于298年与波斯达成协议,将尼西比(Nisibis)开辟为两国丝绸贸易口岸。拜占庭帝国的东方贸易尤其是丝绸贸易,也像罗马帝国一样受制于波斯。408-409年,为扩大贸易规模,拜占庭帝国又与波斯商定,增加幼发拉底河左岸的拜占庭城市卡里尼库姆(Kallinicum)和波斯-亚美尼亚地区的波斯城市阿尔达沙特(Artashat)作为通商口岸。此后两大帝国在这三个通商口岸的丝绸贸易进行了大约两个世纪。[6]5世纪末6世纪初,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人科斯马斯(Cosmas Indicopleustes),曾在印度洋游历、经商,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印度,他在晚年(6世纪40-50年代)所写的《基督教世界风土志》(Universal Christian Topography)中,记载当年在锡兰所做的观察:“产丝之国位于印度诸邦中最遥远的地方,当人们进入印度洋时,它位于左侧……这个国家叫秦尼扎(Tzinitza,即中国——笔者),其左侧为海洋所环绕,正如同巴巴利的右侧被同一海洋所环绕一样。被称为婆罗门的印度哲学家们说,[7]如果从秦尼扎扯一条绳子,经波斯到罗马领土,那么大地恰好被分成两半。他们也许是对的。秦尼扎国向左方偏斜相当严重,所以丝绸商队从陆地上经过各国辗转到达波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而由海路到达波斯,其距离却大得多。……这可以解释波斯何以总是积储大量丝绸。”[8]6世纪上半叶,波斯-亚美尼亚地区的第温(Dvin)成为两国通商的重要地点。[9]这一时期的拜占庭作家普罗可比(500-565年)写道:“人们习惯上用来制作衣服的衣料是丝绸,先前希腊人称之为‘米底布’(μηδικήν εσθήτα),现时称之为赛里斯布(σηρικήν)。” [10]可见波斯西北境的米底亚(Media)地区曾长期向拜占庭帝国供应丝绸。
    6世纪上半叶,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印度洋商贸活动的重要中介站和丝绸市场。科斯马斯当年观察到的以锡兰为中心的贸易形势是:“该岛(锡兰岛)地处中心位置,从印度、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各地很多船只经常访问该岛,同样它自己的很多船只也远航他方。从遥远的地区——我指的是秦尼斯达(Tzinista)和其他输出地——它接受的是丝绸、沉香、丁香、檀香和其他产品。这些产品又从该岛运往这一边的其他市场,如没来、卡利安那、信德(Sindu,即印度河口的Diul Sindh)、波斯、希米雅提(即也门)和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