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最新热门    
 
朝鲜通事古尔马浑(郑命寿)考

时间:2009-7-24 13:48:29  来源:不详
“gūlmahūn”就是天聪时期文馆的“笔帖式”古尔马浑,也是崇德间内国史院的“副理”及“通事”古尔马浑,顺治年间不变,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提到的正红旗包衣通事“古尔马浑”相符,也即来自朝鲜义州殷山(《通谱》讹为恩山)的“贱吏”郑命寿。

    郑命寿天命年间已入后金为巴克什,有可能是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萨尔浒战后被俘的朝鲜兵,也即朝鲜实录中所说的“戊午、丁卯被掳人中以通事使唤”者之一[31]。他原籍朝鲜平安道义州殷山县,地处中朝边界,很可能从小就懂得汉语(在文馆从事汉文书籍翻译可以证明),被俘后很快学会满语,并改称满名“gūlmahūn”。因得努尔哈赤的喜爱,他得以进入书房,成为一个“巴克什”,进而担任皇太极时文馆、内院的“副理事官”和“通事”,以三朝通事的老资格,成为后金(清)与朝鲜交涉中的重要人物,虽仍隶属包衣,但与原“贱隶”身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既是其满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必然结果。

    从郑命寿为后金之巴克什推断,努尔哈赤书房中的文人巴克什,有赐号与非赐号的不同,前者可以保留终身,后者到天聪年间改称“笔帖式”,进而变为更文雅的“员外郎”,这是一般的通例;巴克什的来源,除蒙古、女真和汉人外,还有朝鲜人,这一点也未曾受到注意,就是清人修实录,也把来自朝鲜的古尔马浑归入汉人一列,尤其值得进一步探讨。

“周旋有力”的通事

    郑命寿被掳后,逐渐介入与朝鲜的交往,频频出使,异常活跃,在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迟在后金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郑命寿已为通事出使朝鲜,地位不高[32]。

    崇德元年,清军攻入朝鲜,朝鲜被迫俯首称臣。在签订和约的过程中,郑命寿的作用开始呈现。次年,和谈开始后,朝鲜方面的译员就建议“贿遗郑命寿,则和事似有庶几之望”,并将他与此前在双方交往中的重要人物——刘海[33]相提并论。于是,朝鲜“乃以银一千两赠郑命寿,龙、马两胡亦各赠三千两。”[34]龙指清户部承政英俄尔岱,马即户部参政马福塔,此时,郑命寿跟随英、马等驻留朝鲜,居中联络、穿梭传语,甚至对朝鲜世子也严词厉色,令朝鲜人错愕不已[35]。此后,在双方所有重要的外交事务中都活跃着郑命寿的影子。

    崇德四年十一月,因清朝敕使到来,朝鲜备局上启:“今此敕使之来,既免赎银,又减骑兵,至于助粮事,亦令以应运岁贡米计数移纳,而马使自以为有所周旋,请加别赠以表喜谢之意,郑译处亦宜有赐物,上从之。”[36]跟随马福塔出使的郑命寿,因在谈判过程中有“周旋”之处再次受到朝鲜方面的重视。

    崇德八年五月十四日,朝鲜提到与清廷谈判秋季发送折银、房妓之事时,指出“郑译周旋之力居多”[37]。

    顺治二年二月,清军进入中原,因南方漕运未通,粮食发生危机。清廷即派郑命寿等三人为敕使,到朝鲜交涉运米20万石、急驰北京事宜。谈判由郑命寿主持,几经交涉后,郑同意朝鲜“以十万石给之”。于是朝鲜户曹“请以银三千两致谢于三使处,上命加两千两以准五千两之数”,几天之后,朝鲜国王“以银一千六百两遗北使两人,以三千五百两赐命寿,世子亦遗两使一千二百两,命寿一千两。”[38]郑命寿所得贿赂比其他二使多出一倍以上(他一人所得不少于6000两银子)。除了户曹外的谢金外,朝鲜国王、世子也直接贿银,郑命寿的重要性显然可见。通过贿买郑命寿,朝鲜得以免除10万石粮食的沉重负担。

    顺治三年正月,郑命寿册封世子返清,朝鲜“赠敕使三人各银一千两,绸二百匹,细麻布六十匹,棉布三百匹,其中郑命寿例赠银七百两,密赠三千两,世子赠八百两。”[39]郑命寿一人所得超出“敕使”三人的总和。他出使朝鲜,除有专门的“例赠银”外,往往有更多的“密赠”银,而且循以为常。

    顺治四年八月,因清朝减免朝鲜岁币大米900石,木棉2100匹,弓角200桶,顺刀10柄,胡椒10斗,及方物中黑绸麻布代白细苎布等,朝鲜国王与备局堂上官员讨论,谈到“今之减币,郑命寿颇有力”,决定“贿遗以中其欲”,至十一月,“密遗郑命寿以银二千三百两,输送于湾上”[4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