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最新热门    
 
朝鲜通事古尔马浑(郑命寿)考

时间:2009-7-24 13:48:29  来源:不详
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其亲友也多半如此。随着郑命寿的得势,他们一并鸡犬升天。如郑命寿的“同生之女”四生,原为“肃川官婢”,后被免除“官役”;妹夫林复昌原在成川为正兵,因郑命寿所请,得免军役。[54]郑命寿还将其“族属免贱”一事专门提出,朝鲜备局也“不得不勉从”[55]。

    在“族属免贱”的基础上,郑命寿培植了一个基层(尤其在朝鲜关西地区)关系网。他的妻弟奉永云原为“定州官奴”,迫于郑氏压力,被授于“本道守令”,因其本人不愿赴任落空,郑命寿再次力请,终于得授宁远郡守[56]。族侄李玉錬,本为殷山贡生,得授文化县令,不久又升“通政”,“玉錬时年二十三,挟命寿之势,凌蔑同道守宰,至是又升堂上,人莫不愤惋。”[57]养子郑善为司导寺主簿职,甚至“从前有恩者”义州人韩得连也得任大吉号里权官[58]。郑命寿在义州还有一心腹崔得男,“以贱隶居在义州,阿附郑命寿,持国阴事,泄露甚多,命寿信爱之,朝廷希命寿风旨,授官至郡守”[59]。

    朝鲜关西地方的一些官职,甚至被郑命寿族人“世袭”下来。如仁祖二十六年三月,郑命寿方为异姓四寸亲、族侄张继禹请到义州“方山万户”之职,至次年正月即升为安州边将“老江佥使”,而原“方山万户”又授予命寿“同生弟女婿”博川校生金钿[60]。

    朝鲜孝宗曾经谈到:“清人岂尽知我国事乎?凡前后诘责,皆是郑命守之所操纵也。”领议政郑太和也说:“西路人与郑命守亲密者颇多,我国微细之事,无不相通。”[61]可见,郑命寿任用亲信,培植了一个颇为灵验的情报网,朝鲜大小事情都逃不出其掌握,成为朝鲜君臣十分忌惮的人物。

   为了上下、内外相通,郑命寿交结朝鲜大臣,又建立了一个上层关系网。仁祖朝宰臣李敏求,本为宰相之子,文才敏捷,因江都失职被谪西路,娶郑命寿妻妹为妾,藉郑命寿之势挟持朝廷,影响极坏,“古今天下,为人臣子而交结邻贼,挟制君父,岂有如敏求者哉!”尽管郑命寿意图救护,也有人因敏求文才欲荐以修史,终因名声太坏而被废弃数十年以卒[62]。又如仁祖朝曾任“左相”的申景禛,被认为与郑命寿“相厚”,“尽心于上国(指清),莫如左相”[63]。而领议政崔鸣吉也有嫌疑,“清人每言鸣吉有功于彼此”,仁祖也知“清人之待领相异于他人”[64]。崔鸣吉本人颇有才能,曾被认为是“救时之相”,但他挟送斥和之臣、倾轧士类,也被视为“小人”,与李敏求一样,都是朝鲜主和派的代表,为清议所不容[65]。李敏求、申景禛、崔鸣吉,这些朝鲜相臣,或为郑命寿姻亲,或与其“相厚”,且与之交接的朝鲜大臣不止于此[66],郑命寿能在朝鲜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原因不难理解。

盛极而衰的结局

    郑命寿何以能成为朝鲜的“太上皇”?固然他是代表清朝出使,充当清朝的代言人[67],但这仍不足以解释郑命寿的恣肆与胆大妄为,以及他在朝鲜通事这个群体中的特殊地位。

    以天命时的巴克什到天聪、崇德时的通事、笔帖式,郑命寿的权势之重无过于顺治一朝,尤其是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突然逝世之前,达到了顶峰。究其缘由,恐与郑命寿之于多尔衮为国人兼私人(旗下属人)的双重身份不无关系。

    其一,清朝主管朝鲜事务的大臣英俄尔岱(即龙将)以郑命寿为“腹心”,极力维护,多方倚重,早在崇德年间已显山露水。

    崇德四年(朝鲜仁祖十七年,公元1639年)正月二十一日,有沈天老到沈阳告发“朝鲜贿银二千六百两及杂物七驮于郑命寿、金石乙屎等,而敕行回还后追载入送。且皇帝前所献柿、梨各千颗,两译盗减”[68]之事。清刑部派人向朝鲜调查,查出事情的起因是朝鲜世子馆文学郑雷卿、讲院司书金宗一等人认为“清译郑命寿、金乞屎作弊无穷”,“敕行时横恣,赎人时操纵,此国凡干谋议,诸王之外,虽任使于龙(英俄尔岱)、马(马福塔),实不得预闻……两间传语,全凭此辈……受贿多则作害甚”,明知“郑命寿与龙将辈相为腹心”,但欲为国除害,还是铤而走险,唆使沈天老告发郑命寿。结果,此案以英俄尔岱、马福塔等人蓄意袒护郑命寿告结,不仅其受贿、作弊之事被漠视,郑雷卿、姜孝元等人反以“谋害两译”的罪名被绞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