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现代博物馆的典范︱︱九
中国古代九州分布 (图)
最新热门    
 
禹画九州论

时间:2009-7-24 13:49:49  来源:不详
泾、渭二水,当即《禹贡》、《职方氏》雍州,虘州得名当与沮水相关,古书沮水或作虘。《容成氏》九州与《禹贡》九州的区别主要在黄河下游各州。

《容成氏》九州和《禹贡》九州的顺序差别也许也有意味其中。

《禹贡》九州依序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基本上是从北方冀州开始的版图顺时针排序。《容成氏》九州依序是:夹州、涂州、竞州、莒州、蓏(藕)州、荆州、扬州、叙州、虘州。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夏族的根基在叙州(豫州),这就意味着经过本地区河水的下游水道疏通了,叙州(豫州)才真正得免于洪水泛滥之灾。以叙州(豫州)为中心,大禹治水基本上北方就是黄河下游水系的治理,夹州是治水的重点;南方则主要是淮河水系的治理,涂州(徐州)是治水的重点。先夹州、涂州(徐州),然后东方、北方、南方较远各州,这些地方治理而叙州(豫州)可处。最后向西治理泾渭流域的虘州。笔者猜测,《容成氏》九州排列也是有序的,这个次序或许就是大禹治水的次序。若果真如此,这也就暗示着,《容成氏》九州应该出自比《禹贡》九州更为原始的文本。

三、黄河改道

《容成氏》中述及黄淮平原和山东半岛的夹、莒、蓏(藕)数州与《禹贡》区别较大,或许意味着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变动较大。

黄河下游的改道,在春秋战国以后有过许多次,此前当然也如此[12]。韩嘉谷先生较早利用有关海岸和河口堆积资料证明《禹贡》河走河北平原入海的时间远远早于春秋[13]。王青先生也多次撰文讨论黄河下游改道和大禹治水关系等问题[14]。

黄河多次改道,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的成陆过程与黄河改道关系密切,而且其沿海贝壳堤的发育也取决于黄河的南北改道。当黄河经河北平原入海时,不利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的生长;当黄河改走苏北平原入海后,渤海湾西岸形成贝壳堤。黄河往返改道,交替注入黄海、渤海,就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留下了多道贝壳堤遗迹。现已探明,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发现的多道贝壳堤有着较楚的时间序列,14C 测定两地贝壳堤的形成年代基本上相互交叉,指明了黄河改道的大体时间。研究表明,黄河在距今约4600~4000年间是经淮北苏北平原入海的,到距今4000年前后改道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距今 4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南北大改道,时间上大致和大禹治水时间相吻合。

龙山时代的河北平原有许多龙山文化遗址,说明龙山时代黄河并不走河北平原入海。淮北平原的龙山文化遗址则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苏北平原的龙山文化面貌则至今还不清楚。因此,可以认为龙山文化早期,黄河下游走淮北平原入海,由于黄河漫流,这一带尚无人居住;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河道渐趋固定,始有人居住。

黄河南流故道,周述椿先生以为在荥泽、圃田泽、萑符泽、逢陂泽[15]。由《禹贡》观之,故道确走荥泽至孟诸一线入海。《禹贡》:“荆、河唯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