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最新热门    
 
中国历史上的早熟稻

时间:2009-7-24 13:49:57  来源:不详
,整个12、13世纪这一地区成了一片辽阔的荒地。(58)这个地区在11世纪取得的所有农业成就都因战争及汉人大规模南迁而废弃。湖北,这个近代重要的稻米出产省,也曾遭受到类似的破坏。著名的直观主义学派宋儒哲学家陆九渊(工139—1193年),对当时湖北农业的衰落状况作过恰当的描述:(59)
 
江东、西田土较之此间(湖北)相去甚远,江东、西无旷土,此间旷土甚多。江东、西田分平、晚。早田者种占早禾,晚田种晚大禾。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陆田者只种麦、豆、麻、粟,或莳蔬栽桑,不复种禾,水田乃种禾。此间陆田,若在江东、西,十八九为早田矣。
 
因此,南宋湖北的耕作方式以没有早熟稻和双作制为特征。虽然缺乏宋代其它省份有关水稻品种的明确记载,不可能做出全面的概括。但是除了象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那些本土的早熟品种被保存以外,占城稻种已经传播到中国的其它稻作区,这点似乎是合符逻辑的推理。
 
尽管宋代占城稻的传播主要只限于3、4个省,但在占城稻传入的一个世纪内,它对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却发生了显著的作用。因在1102年和1110年官方登记的全国产数已超过2千万户。一些卓越的日本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户数统计,与众所周知的漏报的总人口有着很大的出入,这一观点比较符合历史事实。(60)看来可以相信,到12世纪初中国的实际人口有史以来首次突破l亿。
 
占城稻的传播后来无疑仍在继续进行。从可利用的明代记载及地方志材料看,宋代只限于长江下游地区种植的“六十日稻”已经传播到广东。(61)而且在整个稻产区种植十分普遍。“白占”、“红占”,以及其它早熟品种在1531年编修通志之前就已经在广西扎根。(62)1574年编的《云南通志》将早熟的籼稻列为蒙化府最重要的农作物。(63)1621年编的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府志》,虽然没有详细列出水稻品种,但却特别指出了“白占”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作用。(64)甚至在河南,16世纪早熟籼稻也很普遍。(65)
 
大多数早熟品种的通俗名称过份奇异,不适合我们真正利用。早熟品种的继续传播可从那些显示出地理来源的品种名称中得到恰当的证实。例如,在安徽南部的丘陵地区,宋代这里的农业还不发达,到15世纪不仅有“白六十日”和“红六十日”这样的品种,而且还有带地方色彩的品种,如“江西早”、“湖广籼”和“广东籼”等。(66)此后芜湖周围的低地地区成了主要的早熟稻生产中心之。(67)到17世纪初,也许还更早,在南方沿海福建泉州这样的东南沿海地方,也有叫做“苏州红”和“河南早”的早熟品种。(68)到十八世纪增加了另一种名叫“山东种”的珍贵北方品种。(69)湖北和湖南,这两个在明代发展成为稻米主要出口基地的省份。(70)经过一定的时间。肯定引进和发展了许多水稻新品种。遗憾的是这两个省现存的一些明代地方志和1684年编的《湖广通志》均未获得有关我们论题的任何系统的资料。(71)但是,当湖南在1820年首次编纂独立的通志时,不仅有一些叫做“四十日占”和“五十日占”的特别早熟的品种,而且还有十几种以上,根据稻名判断系来自苏州、南京、凉山(四川)、贵阳和思南,江西、广东、云南和印度支那的品种.(72)实际上,如果地方志一般都记载了当地水稻品种的原产地的话,我们将会发现许多情况,如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中部的吴江县,早在16世纪中期以前就从云南那样远的地方传入了一种早熟品种。(73)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它事实,表明了早熟品种传播的范围。 
   
自从占城稻引进的几个世纪以来,成熟最快的品种需要60天。大量120天至60天成熟的早稻品种的选用,毫无疑问地有助于解决稻作区的作物轮作问题。然而,最快成熟的品种并不是处处都受欢迎。在最富裕的稻产区象长江下游三角洲,那里无数的河流、运河及渠道,构成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那里的迟熟粳稻却因产量很高而继续保持优势。甚至在一些多山地区,农民有时宁愿种植中熟籼稻,也是由于其产量比早熟稻高的缘故。”“但在一些边缘稻作区则需要甚至早于60天成熟的品种或能应付自然灾害威胁的特殊品种。江苏省的江北低洼沼泽地就是这样一个易受灾害的地区,这里每年盛夏时节洪水泛滥,致使一年大半时间农田都被洪水淹没。由于这个原因,高邮和泰州(均在江苏平原中部)实际上成了极早熟品种的试验场地。为了战胜每年仲夏的洪水,高邮农民在工6世纪培育了50天成熟的品种。(76)浙江西南一些内陆地区和江西滨湖地区也可能各自发展了这种“五十日稻”。(76)正是这种“五十日稻”使高邮农民在1720—21年的特大洪水中免遭全年颗粒无收的厄运。(77)18世纪湖南南部的衡州和高邮各自发展了“四十日”品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