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
最新热门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

时间:2009-7-24 13:50:01  来源:不详
这里成为皇帝聆听意见的“场”。1080年实行元丰官制改革前,以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为中心。官制改革后变为以三省、枢密院、尚书六曹、开封府为中心。中书(官制改革后为三省)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审刑院是司法中心(官制改革后为三司,审刑院与尚书六曹合并),由开封府负责首都行政.因为宰相、执政处于中书,枢密院处于长官、次官地位,中书、枢密院与宰执(宰相、执政的略称)可替换,他们在前殿奏对.此外,通过一定手续直接上奏皇上的人,被称为“请对”,但常被安排在后殿接见。
    ③辰刻(上午8:00左右)时,皇帝入内廷进餐,更衣后登后殿(延和殿或崇政殿)视朝。偶尔也会有把前殿的议论带入后朝讨论的现象。皇帝还在此接见“请对”者。“请对”者中,有负责评政、议政的“台谏”,也有作为皇帝顾问的“侍从”。此外,皇帝还须面见自己的密探“走马承受”,接受新任官员的谢礼以及外调官员的朝见(入见、入辞、入谢)。除接受以上奏折外,皇帝还须浏览三馆、秘阁内书籍,过目奏折等。这些政务要处理到午刻(午前12:00左右)。皇帝有时也在崇政殿、延和殿阅兵,以及处理每年一次的虑囚事宜(对未裁决的囚犯,皇帝进行亲自裁决)。
    ④下午时间皇帝通常在迩英殿开“经筵”(讲学处)。经筵官讲完后与皇帝谈论有关政务之事。
    ⑤夜晚,在内东门小殿内唤当直的翰林学士,经筵官寻问政务。从当时的记录看,也会唤宰执、尚书等各级官员。这儿成为皇帝接见官员的重要场所①。
    皇城内政治空间的复原工作,是了解当时执政过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以上为考察北宋的政治空间而作了简单说明。我们也可以发现南宋临安的一些特点.
    笔者近年一直在从事这么一项检验工作。即从周必大的日记史料中,推测当时的政治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例如《思陵录》这份史料记载了南宋初代皇帝高宗(这一时期高宗让位孝宗,称太上皇帝,隐居于德寿宫)从临危到死亡至埋葬这段时间的史料,是日记体笔记,由宰相周必大记录。从淳熙十四年(1187)开始,共作了三年的记录。这些大事记为研究南宋初期临安政治空间的使用情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以下摘录的是淳熙十四年12月条中的一部分:
  *〈淳熙十四年十二月条〉(画线处表示皇帝与官僚的交流。)
  十二月朔戊辰。朝于延和。从驾过德寿宫。
己巳。歇泊不坐、入局。    内引宿直官刑书葛口。
————————
①  参照拙稿《宋代政治结构试探——“义”对与“议”入手分析》(《东洋史研究》52—4,1994)及《宋代的宫廷政治》(《公家和武家Ⅱ——“家”的比较文明史考察》,思文阁,1999)。
 
    庚午。延和奏事.
    辛未。延和奏事。王相奏、东宫参决、欲月如覆奏事例。上曰、如此则太烦.予曰、其间条目亦多、更乞人圣虑、毋使致于壅滞。上颇以为然。宣谕云、更待理会。予奏、攒宫覆案使叶翥今日上殿。陛下宜戒以审细、不可止为文具、盖梓宫自高六尺、未闻石槨之类。上曰、江浙地薄、又春间水泉动。叶翥对、上逾以须子细。朕已令二月后方脩奉、四月发引。
    壬申。从驾如月旦之仪。    
    癸酉。歇泊不坐、入局。
    甲戌。国忌行香。
    乙亥。延和奏事、呈封口库申审内合同支会子十五万贯充大行丧事所支费。予奏、据元申候将发引作料次支、今既未有日、未审先支、惟复少待。上曰、候二月支未晚。又呈眙报金国贺正使副完颜宗卞口李晏约初十日过界。上曰、礼物当受否。予奏、既是通信不过马币、非华好之物、恐难不受。奏事毕、予奏、元择今日、东宫新开议事堂议事、夜来却得关报、东宫为赤目在朝假、恐合令太史别择日。上曰、当别择日。施枢云、歲且尽、莫若就正月始和。上曰、然可以此意谕太史局。初天禧四年、太子亦以十二月就资善延见辅臣。予尝语诸公以为疑、故施枢因事及之。又宣谕、将来吊慰使来、合差接送伴。予奏、方欲奏禀、恐不测到来、须先差下临时使遣行。上令具寺监丞以上名。又问、李师邈、卿等识之否。众人云、熟。事起于医曾懷病愈、特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