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时间:2009-7-24 13:50:31  来源:不详
最高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能够也必定使自己成为新人,与上帝或自然创造的不完满的存在大不相同。人达到这种自我创造的方,越来越被认为就是来控制他自己存在的条件。他被看作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被看作是这些环境的操纵者;他被看作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被看作是历史的有目的的创造者。"(注:R.格鲁纳:《现代历史哲学》,《哲学译从》2000年第3期,第19页。)

 

  确立主体性、形成历史意识本身就是整个近现代哲学理性的主题。不过,在当代,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哲学与文化的演进,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要破除主体性、颠覆历史意识。按照霍克海默尔与阿多尔诺的观点,人虽然通过理性摆脱了对自然与上帝的迷信与恐惧,确立起了历史主体性,但"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理性彻底揭露出了客观作用的统一性和形式是混沌的物质的外表,并把它们对人的影响诅咒为奴役,直到观念的主体完全成为唯一无约束的、空洞的权威。"(注: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场阈,场阈一旦形成,也前定了一种主体主义的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是逻各斯中心的,是神话、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源泉,是一种封闭的方法。历史特许这一个或那一个主体为最高的中心,为真理和意义的终极起源和记录者,而所有其他的事物必须借助于那些术语才得以被理解和被解释。"(注: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93,第99、100,第94,第99,第95页。)这样一种"历史",正是后现代主义要消解的。

 

  后现代哲学对历史的上述批判与否弃态度主要是基于对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境况的直观:以科学的名义所成就的人类历史其人类性总是要大打折扣,历史的理性化诉求往往会直接迎合并导向种族主义乃至法西斯主义的肆虐,对进步的看起来十分单纯的追求竟会导致可怕的现实灾难,等等,以至于"历史"本身成为一个沉重的、唤起人们可怕记忆的、令人压抑的话语。

 

  历史要求赋予意义,但历史的意义内涵及其深层结构就寓于历史之中,历史就是一切意义之根源。但后现代哲学的目标则是要将一切意义内涵从历史中剥离出来,夷平历史的深度,呈现后现代的虚无世界。"后现代世界里不存在意义;它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理论漂浮于虚空之中,没有任何可供停泊的安全港湾。意义需要深度,一个隐藏的维度,一个看不见的底层,一个稳固的基础;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可见的、外显的、透明的,并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从这一点上讲,后现代场景展现的是意义已死的符号和冻结了的形式"。(注:转引自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64、182、172页。)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夷平历史的深度从而暴露出一种缺乏传统积淀性与连续性的当下的自足状态,但问题显然在于,人们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地接受并生存于这样一种当下的自足状态。显然,后现代哲学通过揭示出当下生存的虚无状况所夷平的只是它所消解的现代性历史观,并非历史本身;至于在这一过程中展开的后现代历史观,正是需要做出前提批判的。后现代的历史观必须经过一种历史理性批判。

 

  二、历史的时间性反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