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
最新热门    
 
略论吴玉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地位

时间:2009-7-24 13:50:47  来源:不详
及时公开发表,因而并不像郭沫若著作那样,在社会史大论战中引起广泛争论,但这无损它的史学价值。再次,该文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这个重大问题,为这一问题的研讨提供了可贵的思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是本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重大学术问题,也是迄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吴玉章从封建土地制度、家族制度和封建政权的阻碍作用分析问题,已被建国后学术界证实是正确的认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太平革命》是一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开山作用的史学论著,它的出现同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

  (二)《中国历史教程》和《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

  《中国历史教程》讲义(以下称《教程》)是吴玉章1930年至1936年在苏联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写成的讲稿。经他亲自编定的《历史文集》书前附有该讲义的影印件,注明是"作者1934年写的手稿"[(4)]。讲义最终成为油印教材,改称《中国史教程》是在1936年7月(在苏联期间,吴玉章还应国际教育处要求写有一本《中国历史大纲》)[(5)]。《教程》绪论在解放前曾多次公开发表出版[(6)]。

  《教程》(以及《大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综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分期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将一部中国历史划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五个阶段。太古时期的下限是夏朝末,为神话传说时期,适应这一时代的生产方式为原始公社制度;商朝末年到秦统一,为奴隶制形成和发生变化的时期;中古史由秦统一到五代末年;近古史由北统一至鸦片战争,为中国特殊的封建制度时期;近代史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作者编写讲义的前一年,即1935年,又以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帝国主义侵略阶段与中国人民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其次,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分析说明中国历史。如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上古史研究的指南,结合中国古史文献,全面描绘了这一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婚姻文化形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了大禹治水和禹传子的社会意义,明确指出:秦虽废除了封建诸侯形式,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封建制度的改革不过是造成了特殊的封建形式。秦末到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农民大起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再次,历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作用在书中时有体现。通过对秦汉以后土地私有制的分析,驳斥了托派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上的谬论;讲"南宋和战"之争时,批驳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学者在岳飞和秦桧问题上颠倒黑白的险恶用心。

  《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是吴玉章1948年至1949年在华北大学向师生讲授中国革命历史的讲稿,1949年1月油印出版,1963年《历史文集》收入。这是一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最早具有系统性的完整的中国革命史专论,它由总论和纲目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概述了近50年中国革命的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学习目的和意义。明确提出:中国最近50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斗争史,社会主义为首的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史。同时也是革命派与改良派斗争的历史。客观地说,这种对50年历史的认识着重于从革命斗争角度来阐述有其历史局限性,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基本认识毫无疑义是正确的。第二,比较科学地划分了近50年革命的几个主要阶段,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吴玉章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着眼,以甲午战争为界,将中国近百年革命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将中国近50年革命又归纳为九个紧要阶段:甲午战后救国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里,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体系已基本上确立起来。第三,阐述了近50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除毛泽东已经论述过的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与转变、战略与策略及土地问题外,又着重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