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1)

时间:2009-7-24 13:50:52  来源:不详
实现了出版业中的“教科书革命”。1906年,清政府学部公布的第一次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商务”一家即独占半壁江山。“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逢祥,《20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笔者承华东师大史学史博士生李孝迁告示:1877年在华传教士成立“益智书会”,后改名“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专门编写出版教会学使用的教科书。据该机构1890年的统计,编写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已有4种15册之多。
②有关晚清学制改革及各类学堂章程的详情,可详参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③吕先生事迹可详参李永圻编《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Z年.钱先生相关事迹,可参见严耕望著《治史三书》所载《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较早的近代出版业,著名者有圣花圣经书房(后易名美华书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同文馆、江楚编译官书局等,均为教会或官方主办.它们出版的书籍以自然科学为大宗,其次则为地理,外国历史类效量居少,但对中国人开眼看外国历史起了发蒙的作用.影响不可小视.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滑社会》。

务”的成功,带动了出版业的兴盛,据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第2期记载,当时加入书业商会的出版社有22家,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出版教科书为重点,此外尚有10余家虽未加入商会,亦竞相出版教科书。然而诸多竞争者中,唯有利用民国成立的政治机会,打出以“养成中华民国国民”为出版原则的中华书局才对“商务”构成真正的挑战,并最终形成“商务”、“中华”双雄对峙、共掀波澜的局面。①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所编《八十年史学书目》来看,凡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通史,大抵都出于这两家出版社,30年代后才有开明书店等跻身其间,然器局尚有所不逮。总之,中国通史的编著离不开出版业的支持,而有识力、富远见的出版家,往往成功扮演了高质量中国通史问世的“助产婆”角色。②



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作,应数张元济初建编译所特聘夏曾佑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此书最初名为《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册于1904年6月出版.全书三册,至1906年出齐。1933年商务印书馆辑印大学教科书,将本书升格为《大学丛书》之一,易名《中国古代史》,兹后多次重印(50年代由三联书店重印一次,而后至90年代才再度重印)。1906年三册出齐时,仅叙述至隋代,直到著者去世,也未完璧问世.无独有偶,善始难终、半途而止的结局,却是20世纪不少个人独撰的通史往往有的缺憾,足见要以一人之力编著高质量的完整通史,艰难至极。

夏氏《中国古代史》全三册,凡两篇、四章、170节,采用章节体裁(亦有学者认为实是对纪事本末体的改造)。全书主旨在《历史之有益》一节有所申述。追溯上古之“灿然”、中古之“盛强”之后,著者即感慨于近古“对外则主优柔,对内则主压制,士不读书,兵不用命,名实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叹,而不知所自始,其将蹈埃及、印度之覆辙乎?”于是乎,通史之所寄托就由此和盘托出:“命运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于古人证其因,而无以知前途之夷险。”

该书之所以被认可为我国第一部成名的新式中国通史。不在是否为章节体,重要的是它采纳了西方进化论的观点,细梳中国历史之发展脉络、辨明各阶段特征,把它看作是社会逐步演进的“整体历史”,而不再是单纯的王朝史、帝王史.这才是根本区别于旧史,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史学标志.夏氏把中国古代历史划为上古(草昧至周末)、中古(自秦至)、近古(自宋至清)三大段,且再细分为传疑期、化成期、极盛期、中衰期、复盛期、退化期与更化期七个小时期。此种辨析社会发展脉络的新史论,还贯穿在对各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估之中.如认为禹政乃“古今一大界”,战国又为古今大界,秦亦是区别古今世界的一大关键,三国为时代转变的枢纽,虽论证粗糙,然新意则昂然彰显。书中不时亦有以西史比喻国史者,如称禅让制为贵族政体,黄土抟人、禹时洪水与上帝造人、诺亚方舟相比,把秦比作列强等等,透出新式中国通史的另一特征,即沟通中西之学的幼稚,往往表现为采取简单比拟、对号入座之法.对史前之神话传说,或存疑,或创新说,又显示出对旧史反逆的“疑古”特性。再加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