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1)

时间:2009-7-24 13:50:52  来源:不详
述简明,文字流畅,论说动情,此书一出,备受读者的欢迎,全在情理之中.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商务”的“教科书革命”以及“中华”与它竞争的“传奇”,详情可参周武《张元济:书卷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八十年史学书目》搜罗1900年至1980年书目,为笔者至今所见资料较齐备的工具书,然遗漏亦在所难免。特别是一些不甚有名、瞬间即逝的书店所出版的通史.如继1902年柳氏《历代史略》之后,同年上海普通书室编定刊行过《普通新历史》,凡10章,起太古、迄戊戌变法,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章节体小学历史教科书。1903年又有东新社出版横阳翼天氏(曾鲲化)编著的《中国历史》。1904年有姚祖义编纂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迄至义和团;八国联军入北京,凡60课。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卷,各类中小学历史教材收录有134部。
③夏曾佑在著述本书时已经注意到沿革地图、历史图片以及年表或表格对于读者之获益,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不减其对通史体例完善的建议价值。至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始有正式《地图集》辅之印行。

对夏著的批评亦历来有之。如陈寅恪曾有与之商榷或送难的文字.章太炎以为夏著发明的只有宗教最多,其余略略讲一点学术,至于典章制度,全然不说,地理也不分明,是大缺陷.蔡尚思认为该书实多节录“正史”原文,使一部分不读古书的学生误认为自铸伟词。钱穆对该书全篇收入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多致不满。因为三表均多谬讹,夏氏对之全无校正,“直钞三表,聊充篇幅,最为无味”。笔者觉得最近李洪岩的评论较为平恕,认为它“作为中国第一部新式历史教科书,在当时是最好的,超过了刘师培①、柳诒徵、京师大学堂诸教师等人的本子。但是,这个‘最好’,只能说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笔者与李氏稍有异同的是,将其列入现代学术经典之林(“经典”从来就不完美),从史学史的角度而论,尚不算过分离谱。②

新式中国通史的出版自晚清发轫,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为第一高潮。笔者仅据《八十年史学书目》不完全统计,至少不下26部。较知名者除前述外,还有李泰棻《中国史纲》三卷四册、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五卷、王桐龄《中国史》四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四册、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三册、章嶔《中华通史》五册等。其中邓之诚书原为大学讲授通史的讲义,体裁略依纪事本末之体,先以世系,再叙大事、制度,殿以学术、文学、艺术,取材兼及正史、政书、杂史,精心选择、排比有序,于读者不易检索的民族消长、生计盈绌资料胪列独详,不惟便于入门,即对治史者亦有参考价值,故有“诚一分别章门,宛同类书之典型代表著作”的赞语(此后吕思勉几部断代史出,其价值即有所下降)。余者,除吕著白话本国史当另行专述外,从学术史角度而论,均稍为逊色。③这种情况.很可以用1945年顾颉刚先生所著《当代中国史学》一段话来代表:“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如缪凤林本即有此病——笔者附注),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览》或《纲鉴易知录》,极为枯燥。”自然上述批评全是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难的,写书的人甘苦自知,故张荫麟先生又有“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的感叹。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写成于1920年12月,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全名为《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共四册④,起自上古,迄于1922年华盛顿会议。此书写作于沈阳高师任教期间,自述“此书系将予在中学时之讲义及所参考之材料,加于增补而成”,考虑到“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较为接近”,“本书全用白话”⑤,由此赢得“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著作,也是当时最完整的一部通史著作’的特殊荣誉.此书出版后销量久盛不衰,前后修订过四版,直至40年代还属于畅销书,往往被大学选用作教材。对吕氏《白话本国史》及后出之《中国通史》(今称《吕著中国通史》),《当代中国史学》在回顾新式中国通史编著的前此历程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见前引通史写作诸弊——笔者注),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