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1)

时间:2009-7-24 13:50:52  来源:不详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师培著《中国历史教科书》二册,由国会保存会出版于1904年,稍晚于夏著.1936年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刘氏也是用章节体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早主张者之一.
②以上对夏氏的各家评论以及李洪岩的识断,均引自李洪岩所撰《夏曾佑之生平与学术》一文。内有对夏氏史学思想的详尽介绍与评析,颇多新见,但认为夏著不应列入“世纪经典”之说,笔者稍持异义。请读者自行检阅“近代中国网”李氏上载原文。
③参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研究生黎华赵硕士论文《张荫麟研究》。文内特列专表,对1931年至1946年间出版的通史类著作情况及学界简要评价作了整理归纳。上述邓氏著作评价即引自该论文.其它著作评价从略。现有周忱编选的《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予以全文收录,读者可参阅。
④另有1933年10月修订本第2版、1935年4月修订本第4版及海外重印本多种.据方德修《吕思勉先生编著书籍一览表》,载《蒿庐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1949年至今二次重印未果。
⑤录自《白话本国史》序例。文内对本书体例,另有几条说明,但遇(1)文盲不能翻成白话处。(2)虽能翻而要减少其精神,(3)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文言。笔者以为,这里尽显昌先生深谙文言转译白话之难,著作之谨严令后生敬畏。今之语体文翻译者切不可将文盲译白话视作易事,掉以轻心。

吕先生稔熟于旧史典籍,“以阅读二十四史为日课……先后把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了三遍”(入室弟子杨宽语。前数史实际不止三遍——笔者注),对《三通》以及其它典章政书也反复阅读.先生秉赋乾嘉治学精神,书写札记日无间休,对史料的搜罗、考据、排比,规模的宏伟堪称一绝,先后编著有四部份量极重的断代史.从各种回忆资料来看,吕先生不习外文,疏于社会交往,是一个淡泊宁静,“埋头枯守、默默耕耘”的人,运用新出土的史料也较少,身上有较浓的古代士人气息(与官场、政党政治均有强烈疏离之习,故不称“士大夫”气息),因此直至今日,学界仍有误解,以为他算不上是个新式学者。①然而即使是早期的《白话本国史》,已经能够明证吕先生亦是对社会变迁充满期待的情景中人。无论是史观、史识还是剪裁编织,都领时代风气之先,并以刻苦积累起来的史学底蕴对新方法作了极有创意的发挥,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应是实至而名归。

《白话本国史》显然接受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在“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状况”一节中采用了渔猎时代进至游牧时代,再进至农耕时代的迭进次序,运用了“群婚”、“母系”、“共有财产”、“阶级分化”、“自由竞争”诸多社会学新概念,认为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情景迥然有别,其转变的大界限,则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大变迁。后一点,应是从本土总体历史体悟中得到的睿识卓见,极富原创性。另外,吕先生治史的个性,向瞩目于国计民生(包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发生的源流(正暗合今之“多元一体”之意),在本书中已经初露端倪。然对比其以后的著作,他当时对中国历史的解析尚无突出创见.但笔者认为在本书“序例”里提出的四条写作原则②,是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由构想到实践的20年总结和升华,并为以后长期编著实践证明是成功而有效的。此项学术意义,比之具体的学术识断,更具有长远的价值。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吕思勉先生事迹,除前引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外,尚可参张耕华著《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笔者对先生的认识,可参拙著《中国历史通论》后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治史当尽心平心——吕诚之先生史识感官》,《东方文化》1998年第5期。
②《白话本国史·序例》的四原则,可简约归纳为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通过考据求得结论,也需借助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并能利用外国材料作为参考(此即学术信息量须充足),备载参考书目,指示读史门径(还应补充夏曾佑所主张的,加附地图、图片或表格等,则更全面),尊重史实,讲究条理系统.原文叙述更详,请参《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所录,第75页.
③吕先生曾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另编著有《更新初中本国史》与《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两种。后者出版于1924年,从远古讲到民国,只用了12万字篇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典章制度无不顾及,要言不烦,极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可惜一直没有重印。参《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所载黄永年先生的回忆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