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印度政治五十年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史通》研究五十年
十年来国内魏晋南北朝乡
最新热门    
 
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

时间:2009-7-24 13:51:04  来源:不详
现代化》1995年第3期)、谷苞先生的《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再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1986年第1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独到见解。在民族史学研究领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我国古代史学中的华夷之辨与大一统思想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如孙家洲在《“正统之争”与“正统史观”》一文中认为,正统之争不仅是“稳定汉族政权的向心力”,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强大凝聚力”[31]。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较重要者有瞿林东先生的《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一书中的有关章节、《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从史学发展看炎黄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等文章,以及陈其泰先生的《史学传统与民族精神》一文。瞿先生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重要方面,而史学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史书对于多民族历史活动的记载成为历代正史的内容之一,从而对于多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史书对于西周、汉、唐这些盛大朝代历史的记载,既作为史学的形式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32]。陈先生的文章则重在从中国史学连续性的角度谈民族凝聚力问题,他认为“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性,即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33]。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第一,民族史学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与进步的趋势。第二,相关学科在理论、方法、成果上的交叉与融合。第三,历史学同民族学的进一步合作,尤其是史学史研究同民族史研究的进一步合作,定会对21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20世纪的发展道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2).
    [2]  吴振清.十六国史学述评[J].史学史研究,1989(3).
    [3]  薛莹.十六国史书的官修性质[J].史学史研究,1988(3).
    [4]  谢继忠.五凉史学述略[J].兰州学刊,1987(2).
    [5]  赵荧.五凉史学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1992(2).
    [6]  赵荧.五凉史学家考[J].西北师大学报,1993(4).
    [7]  宋德金,等.中华文明史: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  杨树森.辽代史学述略[A].陈述.辽金史论集:第三辑[C].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9]  吴怀祺.辽代史学与辽代社会[J].史学史研究,1995(4).
    [10]  崔文印.金代在史学上的成就[J].史学史研究,1983(3).
    [11]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  乔治忠.后金满文档册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1994(3).
    [13]  瞿林东.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1994(1).
    [14]  刘凤翥,李锡厚.元修宋、辽、金三史再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1981(3).
    [15]  陶懋炳.《辽史》、《金史》评议[J].史学史研究,1989(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