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
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
明清经济发展史上政府作
最新热门    
 
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时间:2009-7-24 13:51:09  来源:不详
次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5,圈地运动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英国的圈地运动还正在进行之中,有些农业的改良或许还刚刚起步,圈地的数量也有限,据英国学者的估计,从1455--1607年,在34个郡内总共只有圈地516573英亩,但圈地给当时英国的农业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到十六世纪末,英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不及。首先促进了养羊业的稳步增长,到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初达到了养羊业的高峰,而与此同时,谷物并没有因圈地而减产,反而是有增无已。虽然亨利八世纪曾禁止粮食出口,但有特许证者除外,大体说来“整个这一世纪,英国都倾向于出口粮食和肉类。”②这与圈地是分不开的。正如塔瑟在诗中所说的那样:
    (走尽天涯海角)任凭你寻找
     有那里能比美好的圈地
     生产更多的羊肉和牛肉
     最好的谷物、奶油和于酪?③
圈地之所以能够产生出比先前更多更好的食物,主要在于它需要技术,并能充分技术的作用。因此,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发展。
  圈地运动所导致的农业发展最终也给人们带来了实惠。这种实惠在十七世纪英国人的食物中得到了反映。当时英国的农民及象劳工这样的人平时可以吃到肥腊肉、肥咸肉、干奶酪以及粗面包等等以致当时有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其低层阶级的人能比英格兰有更好的食品”④这就是圈地养羊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但是圈地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当时英国的科技与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处不表,且看下文。
─────
①万国鼎译:《欧美农业史》,第145页,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
②埃尔顿:《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伦敦,1978年,第231页,转引自,蒋孟引:《英国史》第27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③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277页
④同上,第307页。

三,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对中国农业和科技的影响
1,多熟制的进一步发展
  明末清初,中国农业在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之后,耕作制度的改变是进一步向着多熟制方向发展的,由于桑棉占用了大量的粮田,所以多熟制的发展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出发点,一个方面是在粮田中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如稻-麦、稻-春花(蚕豆、油菜等)、稻-豆、稻-荞麦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季稻的发展;双季稻在宋以前就已出现,但主要是以再生双季稻为主,直到明代前期,闽广一带的双季稻还是间作双季稻,明代中后期以后,连作双季稻才得到发展。《天工开物·乃粒》中说到:“南方平原,田多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生,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在双季稻的基础上再加上各种小麦,发展为麦-稻-稻的三熟制。粮田多熟制的发展,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缓解由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所引起的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减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棉田和桑田中尽可能地挤种粮食,以减少由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所引起的粮食减产,如《农政全书>>所说:“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实行棉稻轮作,《农政全书》中还提出了一种棉田间作,“预于秋冬耕熟地穴种麦,来春就于麦陇中穴种棉。但能穴种麦,即漫种棉,亦可刈麦。”这也就是褚华在《木棉谱>>中说的“麦杂花”,“种棉者,或共大麦下种。夏获麦,秋则获棉,谓之麦杂花。”除麦以外,棉田间作套种的作物还有大豆、芝麻、玉米、绿肥等,据康熙《嘉定县志》的记载,“今佃户杂种诸豆于棉花两沟之傍。若棉花或败,犹得豆以抵租也。”需要指出的是,棉麦等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在北方也已采用,《群芳谱》中说:“凡田,来年拟种稻者,可种麦;来年拟种棉者,勿种。……若人稠地狭,万不得已,可种大麦、裸麦,仍以粪力补之,决不可种小麦。”桑间种很早就已出现,明清时期桑间种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群芳谱》中提到“蚕豆……两浙桑树下,遍环种之。”另外桑争稻田的发展还导致了桑基鱼塘的出现,即将稻田挖深成池塘,把泥土复于四周成基,池塘用来养鱼,基地用来栽桑。在提高桑叶产量的同时,用养鱼的方法来弥补因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不足。
────

  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由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