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靖康内讧解析

时间:2009-7-24 13:51:19  来源:不详
不以为然:“今不固根本,于无事之时,而徒事目前之功。”据说徽宗打算接受其建议,宦官杨戬立即另生事端。他“因肆谗说,家令杨冯将辅太子幸非常。”徽宗即刻“震怒,执杨冯而诛之。渊圣(即赵桓)之言亦废。”[73]徽宗居然相信其太子会抢班篡位,幷采取极端措施,将太子家令处死。足见,其父子之间的矛盾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时,赵桓仅仅是个储君而已,面对位居九五之尊的父皇,只能忍气吞声。如宣和元年六月,开封大水,正是向徽宗直言极谏的绝好机会。“而在位者乃寂,不闻有发愤纳忠之人。”[74]起居郎李纲趁机请求徽宗广开言路:“特诏在庭之臣,各具所见以闻。择其可采者,非时赐对,特加驱策,施行其说。”[75]徽宗不仅拒谏,幷且下诏:“都城外积水,缘有司失职,堤防不修,即非灾异。李纲所论不当,罢起居郎。”[76]李纲因而被贬为承务郎、监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税务。赵桓对此颇为不满,幷赋诗一首,其中有“秋来一凤向南飞”之句,但敢怒不敢言。直到即位后,才对李纲说:“卿顷论水灾疏,朕在东宫见之,至今犹能诵忆。”[77]
    诚然,赵桓位居太子期间,幷非完全无人支持。从政和二年开始任太子宫僚达14年之久的耿南仲,就是其坚定的支持者。[78]有记载称:赵桓“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耿)南仲为东宫官,计无所出,则归依右丞李邦彦。邦彦其时方被宠眷,又阴为他日计,每因王黼谗谮,颇为解纷。”[79]照此看来,宣和三年出任尚书右丞幷步步高升的李邦彦明里暗里多方袒护赵桓。李邦彦“与王黼不协”,[80]似乎是其支持赵桓的一个重要原因。宣和六年秋冬之交,李邦彦斗倒王黼,于当年九月升任少宰即次相,王黼随即于同年十一月罢相,或许是赵桓的太子地位得以保持的因素之一。赵桓后来即位,李邦彦即刻升任太宰即首相,绝非偶然。
    然而在当时的权要之中,支持赵桓者较少,支持赵楷者居多,他们对赵桓事事横加挑剔。赵桓处处谨小慎微,心境长期抑郁。史称:赵桓“自以地逼而望崇,每怀兢畏,讲读之暇,唯以髹器贮鱼而观之。他事一不关怀,人莫能测也。”[81]从上述史实看,所谓“事一不关怀”,只不过是伪装而已。由于善于伪装,以致把柄较少,这是赵桓的太子地位未能动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每怀兢畏”则是迫于外界压力的结果,久而久之,势必养成懦弱的个性。赵桓即位后,“勤俭有余而英明不足”,[82]遇事优柔寡断,诏令朝令夕改,或许与此有关。
    四、钦宗侥幸继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生于元丰五年(1082)、时年不到44岁的徽宗突然宣布退位,做了10年太子、现年26岁的赵桓总算继位,史称钦宗。徽宗退位出于被迫,原因在于发生了金军进逼开封这一突发事件。在退位过程中,积累已久的矛盾顿时激化。
    徽宗得知金军大举南下,连忙决定南逃淮、浙。他在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将赵桓任命为开封牧,无非是让他留守开封,至多不过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而已。徽宗如此行事,太常少卿李纲万分焦急。他认为:“巨敌猖獗如此,非传以位号,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李纲即刻与好友吴敏商议。次日,由当时担任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的吴敏出面,直言极谏。同时,李纲又刺臂血上疏:“皇太子监国,典礼之常也。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乎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名份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其成功于万一哉?”于是,“内禅之议乃决”。[83]当月二十三日,徽宗在上诏罪己之后,宣布内禅。[84]
    关于徽宗决定退位的经过,另有一说:徽宗已有内禅之意,太宰白时中“久执不可”,[85]蔡京的长子蔡攸探听到这一重大情报,李纲与吴敏敢于恳请徽宗退位,出自蔡攸的指使。有关记载称:“逮上皇将有内禅之意,(蔡)攸先刺探,引(李)纲为援,使冒策立功”;[86]“徽宗欲逊位皇太子,(蔡)攸探知上意,密以告(吴)敏,(吴)敏以力赞其事。”[87]这类大同小异的记载,追究其根源,均出自李纲与吴敏的政敌之口,很难令人信以为真。太学生陈东当时就指出:“上皇传位陛下,……此数贼实尝挠之。而蔡攸者,阻遏尤力。”[88]“蔡攸”,一作“蔡※”。[89]从前面所前引蔡攸“结郓邸为兄弟”的记载来看,当以“蔡攸”为是。何况徽宗如果不退位,蔡攸后来决不会赐死,他怎么可能促使徽宗内禅?退一步说,蔡攸即便果真“探知上意,密以告敏”,吴敏也确有“力赞”之功。难怪御史中丞许翰上疏钦宗,盛赞吴敏“首建内禅之策,以坚外御之心”,“眇然冒雷霆之威,忘家族之祸而建明之。此天下之奇节。”[90]
    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