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靖康内讧解析

时间:2009-7-24 13:51:19  来源:不详
泗州(治今江苏泗洪东南)之后,童贯、高俅带领胜捷兵、禁卫兵各三千名赶到。[121]徽宗一行声威顿盛,于当月十五日,经扬州到达镇江,驻跸府治。
    钦宗已将童贯任命为东京留守,童贯“闻之,心不自安”,乃率领其胜捷军,倾巢出动,“追从龙德之驾”,[122]以致后来童贯的十大罪状中有:“不俟敕命,擅去东南;差留守,不受命。”[123]然而童贯敢于藐视钦宗,如此胆大妄为,显然得到徽宗默许。王黼在钦宗即位后,“惶骇入贺,※门以上旨不纳。”他也“不俟命,载其孥以东。”只是由于他与钦宗积怨太深,钦宗一面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其家,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安置,一面采纳吴敏、李纲的建议,由开封尹聂山暗中派遣武士,将王黼追斩于雍丘(即河南杞县)辅固村[124]。钦宗“以初即位,难于诛大臣,托言为盗所杀。”[125]高俅的东南之行,也未必报告朝廷。[126]
    像童贯这样不经朝廷批准,擅自前往东南的官员为数甚多。据记载,“上皇东幸亳州,大臣权贵不闻恤国家难者,皆乞扈驾,将家属从。其余百官家属去者,侍从自尚书而下逃遁者,如张权、卫仲达、何大圭等五十六人。”[127]如工部尚书张劝“身为八座,乃求淮南干当公事而去。”于是,出现了“去朝廷者,十已三四,班缀空然,众目骇视”[128]的局面。相反,徽宗的行宫以及江南地区则百官麇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逃遁者中有蔡京与朱勔。蔡京一家的东南之行,比徽宗安排得更周密。宋焕“首除发运使,其实护送蔡京、蔡攸家属尽往东南。故京、攸一门与焕之家,中外千余人,无一在京师者。至于京、攸门下之士,弃官而逃者甚众。”蔡京甚至可以视为南逃淮、浙的带头人,“其后公卿士夫遣家出京者,十家九空。”[129]南逃途中,八十高龄的蔡京独自留居拱州(治今河南睢县),或许是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缘故。他“欲归于浙中”,[130]其目的地仍然是东南。靖康元年正月三日,钦宗降旨将朱勔放归田里,他趁机逃离开封,返回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史称,“朱勔(欲)邀上皇幸其里第,朝廷忧之。”[131]
    二、徽宗号令东南
    岂止百官麇集淮、浙而已,种种迹象表明,徽宗确有在东南另立朝廷的嫌疑。于是,由来已久的徽、钦矛盾顿时激化,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徽宗及其宠臣选择东南地区作为逃窜方向,本身就值得怀疑。这固然是由于“东南之地,沃野千里,郡县千百,中都百需,悉取给焉”,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的地区,同时也因为“(蔡)京、(朱)勔父子及童贯等党羽布满诸路”,[132]东南诸路是他们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如所周知,朱勔是其老家平江府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地头蛇,“平江府幷二浙诸州县,自通判以上,往往尽出勔门,气焰熏灼,无所不至”,“勔家收养亡命逃军至数千人”,[133]有“东南小朝廷”之称。蔡京虽是仙游(今属福建)人,但早已以杭州为老巢。他在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后,一入仕为官,即出任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尉。元符三年,又贬往杭州,提举洞霄宫。大观三年六月罢相后,出居杭州整整三年。宣和年间,又将其父亲蔡准安葬于杭州附近的临平山。方腊攻占杭州,“遣人发掘蔡氏父、祖坟墓,露其骇骨,加以唾骂。”[134]杭州不仅是蔡京先人坟茔所在之地,而且是其家财储藏之处。蔡京“少年鼎贵,建第钱塘,极为雄丽,全占山林江湖之绝胜。”知杭州徐铸居然公开出面“修盖蔡京私第”,幷动用公款,“出纳违法”。[135]宣和末年,蔡京又“以平日之所积,用巨舰泛汴而下,置其宅中。”[136]童贯不仅在元符末年曾主管杭州明金局,幷且在宣和二年十二月出任江、淮、荆、浙宣抚使,全权处置东南事务,负责围剿方腊。他“受富民献遗,文臣曰‘上书可采’,武臣曰‘军前有劳’,幷补官。”[137]据统计,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即封官达4700多人。出于剿抚结合、分化瓦解的战略需要,童贯曾命令其部属董耘“作手诏,称为御笔,四散”,宣布:“自今花石更不取人”,以致“人情大悦”。据说,他得知花石纲旋罢旋复,还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邪?”[138]童贯有“着脚赦书”[139]之称,这不失为一个原因。所谓“人情大悦”与“着脚赦书”,实属渲染之词,但他在东南或许也多少收买到了一些人心。
    更可疑的是,徽宗刚到东南不久,便通过行营使司和发运使司向东南各地接连发布了三道“圣旨”。其一,截递角:“淮南、两浙州[140]军等处传报发入京递角,幷令截住,不得放行,听侯指挥。”即不许东南各地官府向都城开封传递任何公文。其二,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