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宋代社会结构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宋代的双季稻

时间:2009-7-24 13:51:58  来源:不详
    摘要 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闽和湖北等地。间作稻,又名寄生,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糤、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禾庶)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在宋代的稻品种中,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时期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关键词:宋代双季稻 再生稻 间作稻 连作稻 占城稻



在宋代稻作史研究中,有一个至为关键,且至今尚存争议的问题,这就是稻田的种植制度。它不仅关系到对宋代稻作发展水平的估计,同时也关系到对整个宋代农业经济、技术及其发展水平的估计。有学者认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或重大变革的标志之一就是占城稻的广泛种植以及由此所致的一年二熟制的普及[1]。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季稻的发展[①]。不过上述观点近几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质疑。研究稻作史的游修龄教授认为,宋代粮食单位产量的提高得力于复种指数的增加,但宋代的双季连作稻及间作稻局限于华南,比重也不大,福建一带是双季稻的北界[2]。同时他还对占城稻提出了质疑,认为占城稻的作用被史家夸大[3]。最近又有经济史学家李伯重从研究方入手,对“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说提出了彻底的否定[4]。

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宋代农业革命说法的人,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宋代以稻田为中心的种植制度,这就使得赞成和反对都多少显得空洞无力。鉴于稻田耕作制度,特别是双季稻在宋代稻作史和经济史中的特殊重要性,以及目前学术界所存在的争议,有必要对宋代的稻田耕作制度做一系统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宋代有关双季稻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宋代的双季稻如何?普及程度如何?在粮食供应中地位如何?它与占城稻的关系如何?


1 宋代以前的双季稻

在回答上述问题以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宋代以前的双季稻情况。双季稻是指同一块稻田中一年之内有二次收成。双季稻 的栽培最早开始于汉时期的岭南地区。汉杨孚《异物志》记载“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5]。这是岭南地区双季稻的最早记录。长江流域双季稻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西晋左思《吴都赋》提到:“国税再熟之稻”,吴都即现今苏州,证西晋时期(265--316年)苏州一带已有双季稻。[②]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中曾记有一双季稻品种“盖下白稻”,这种品种“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③]东晋张湛《养生要集》载:“稻已割而复抽(萌发)曰稻孙。”[④]隋时期,岭南地区仍然有“稻岁再熟”和“土热多霖雨,稻粟皆再熟”的记载(《旧唐书·南蛮传》,《宋史·蛮夷四》)。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扬州也有稆生稻和再熟稻的报道(《唐会要·祥瑞上》)。

宋以前的双季稻似以再生稻为主。《广志》和《养生要集》的记载明显属于再生稻。唐代扬州的稆生稻是落粒自生的稻,而再熟稻则可能是再生稻。只有《吴都赋》中的“再熟之稻”存在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