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
朱熹的农业科技思想
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
朱熹对浑仪的研究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
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最新热门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时间:2009-7-24 13:52:12  来源:不详
欤,责人或已详而反躬有未至欤。夫必有是数者,然后足以召灾而致异。
指陈朝政阙失不是目的,"而实采其说以革前日之弊,则于应天之实所补不细"才是目的。[19](如何革除弊政呢?朱熹在《乞修德政以弭天变状》以为首先"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深以侧身悔过之诚解谢高穹,又以责躬求言之意敷告下土,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以承皇天仁爱之心,庶几精神感通转祸为福。"其次"则唯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之本而诏户部无得催理旧欠,诏诸路漕臣遵依条限,检放税租,诏宰臣沙汰被灾路分州军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以结民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最后朱熹警告说,如果不修德政"臣恐所当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止及于国家也。"[20]这篇奏札以感召和气,令统治者悔过自新而禳弭灾害的方式充分表达了朱熹为民请命,切实推行荒政以惠泽百姓的意愿。
三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应是救荒弭灾的根本。换言之,当天子、臣属、百姓其心皆圣,阴阳相和,自然就不会有灾异发生,但在人世间,私欲不尽,天理还不畅明时,精祈祷,敬鬼神往往难以感通上苍,毕竟灾荒频仍。这时,唯一的补救措施,"莫若宽其税赋,弛其逋负,然后可以慰悦其心而感召和气也。"[21]因而朱熹在地方任官时,在很大程度上,借感召和气"以免谴告",来为自己大力推行荒政开道"凡请于朝,言无不尽。官物之检放、倚阁、蠲减、除豁、带纳,如秋苗、夏税、木炭、月桩、经总制钱之属,各视其色目为之条奏,或至三四,不得请不已;并奏请截留纲运,乞转运、常平两司发钱米充军粮,备赈济,申严邻路断港遏籴之禁;选官吏授以方略,俾视境内,具知荒歉分数,户口多寡,蓄积虚实,通商劝分,多所全活。其设施次第,人争传录以为法。"[18](P1469)这也成为朱熹一生追求"丰穰"治世的一个缩影。


前面已说到有关朱熹的以社仓和安民、恤民等为主的荒政思想,论者已多言其详,在此不必重复,但仍有一些重要内容未被提及,如朱熹未雨绸缪的救荒思想、因势利导的治河思想、贫富相恤的救荒思想,下面略作补论。
有关未雨绸缪的救荒思想。朱熹曾对弟子多次说过"尝谓为政者当顺五行,修五事,以安百姓。若曰赈济于凶荒之余,纵饶措置得善,所惠者浅,终不济事";[1](P2716页)"若待他饥时理会,更有何策?东边遗使去赈济,西边遣使去赈济,只讨得逐州几个紫绫册子来,某处已如何措置,某处已如何经画,元无实惠及民";"到赈济时成甚事!"[1](P2643)所以他特别强调救荒的前期准备,这有三层含义:一是"只有储蓄之计",如大力推广社仓和积极推进劝官之制:"颁布劝农文,劝谕筑埂岸,申谕耕桑榜,推广星子知县王文林种桑之法。"[22](P649)二是及早讲求修水利。"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1](P2643)"因说赈济,曰:’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1](,P2640)三是及早准备可以用作籴粜的米本。朱熹曾用现身说法,向弟子讲述他在南康任职时筹措米本的一些做法。
    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剗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 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粜。早时籴得,却粜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旧来截住客舡,籴三分米。至于客舡不来,某见官中及上户自有米,遂出榜放客船米自便,不籴客舡米。又且米价不甚贵。[1](P2640)
有关因势利导的治河思想。北宋时黄河频发水患,曾三次投入大规模的人力,资金进行回河东流工程,皆以北流宣告回河失败。虽然南宋已远离黄河之患,但当弟子问及治水、治河决之患时,朱熹通过总结大禹治水和汉朝治河的经验以为因水势而利导之方是上策,下面有两段议论,可见朱熹的治水、治河思想之一斑:
潘子善问:"如何可治河决之患?"曰:"汉人之策,令两旁不立城邑,不置民居,存留些地步与他,不与他争,放教他宽,教他水散漫,或流从这边,或流从那边,不似而今作堤去圩他。元帝时,募善治河决者。当时集众议,以此说为善"。又问:"河决了,中心平处却低,如何?"曰:"不会低,他自择一个低处去。"[8](P31)
朱熹与弟子讨论《禹贡》时说:
盖禹先决九川之水,使各通于海,又浚畎浍之水,使各通于川,使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归。禹只是先从低处下手,若下面之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方可下手。九川尽通,则导河之功已及八分。故某尝谓禹治水,必当始于碣石九河。盖河患惟兖为甚,兖州是河曲处,其曲处两岸无山,皆是平地,所以溃决常必在此。故禹自其决处导之,用工尤难。孟子亦云:"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之海。"盖皆自下流疏杀其势耳。若鲧,则只是筑堙之,所以九载而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