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论地理环境与西夏的经济
西夏农业租税考——西夏
西夏牲畜小考
论西夏的官手工业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
论回鹘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20世纪西夏遗民研究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
最新热门    
 
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

时间:2009-7-24 13:52:14  来源:不详
年。可见西夏时额济纳农牧兼营之盛。
    海拔2000米以上的贺兰山,是阿拉善牧区重要水源给养地,其西部的腾格里沙漠,流动沙丘和湖盆草滩交错分布,是沙漠中的主要牧场。
    阿拉善牧区中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广大的沙山、沙丘间有湖泊海子分布,因这里降水较多,沙丘沙山上生长着稀疏植物,如沙拐枣、米子蒿、沙竹等,有植物的地方占整个沙丘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些湖泊的周围,分布着广大的牧民。⑾
    3.兴灵牧区
    本区大部分位于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流经的区域,地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往南的桌子山、贺兰山、丰台山、罗山、天都山等一系列山脉,成为这一区域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寒风侵袭,沙漠的东移,使这里不但成为西夏的天然牧场,而且亦是其农业绿洲所在地。当时牧区主要分布于定州、灵州、鸣沙州、应理州、威州及贺兰山、丰台山、罗山、天都山一带。
    贺兰山东部的定州(今宁夏平罗省嵬山)“在怀远(今宁夏银川)西北百余里,土地膏腴,向为蕃族樵木之地。”⑿《后汉书·西羌传》曾记载灵州(今宁夏灵武):“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盐产富饶,牛马衔尾,群羊塞道。”⒀宋初的灵州城下,仍柳树成荫。⒁鸣沙州(今宁夏中宁)、应理州(今宁夏中卫),不仅是西夏的产粮区,亦是其优良的牧区,“(香山)山势高耸,草木颇蓄,产青羊。”⒂(‘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将刘昌祚得积谷百万,巾子及粟百万斛,草万束。”⒃威州(今宁夏同心),位于水河谷平原的东岸,多石质山地,地势较高,气候较凉,是良好的畜牧场所,西夏在此置静塞军司。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至50公里的贺兰山,其东麓降水较多,气候湿润,是一农牧皆宜的好地方,嬴时即在此屯田,其后的历代王朝又于此兴修了一系列的灌溉工程。这些渠道基本上被西夏继承下来。《宋史·宋国传》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⒄贺兰山“在县(今宁夏贺兰山)西北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⒅兴灵牧区南部的罗山与天都山(今宁夏固原西北):“故垒未圮,水甘土活,有良木薪桔之利。”⒆“多种竹、豹、虎、鹿  居,云雾不退。谷间泉水山下耕灌也。”⒇
    4.鄂尔多斯牧区    
    本区范围较广,北与辽之上京道(今蒙古国南部地区)接壤,包括今巴彦淖尔盟乌中旗海流图镇乌梁素海以西的广大区域;南部越过长城,至宋、夏交界之横山;东北部与辽之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河清军(今内蒙古东胜市东北部)、金肃军(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乡附近)相毗邻;东部大致与宋之保德军(今陕西绥德市)、晋宁军(今陕西佳县附近)相接壤;西部与阿拉善牧区隔河相望。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起伏很大,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1600米之间。地表复杂多样,北部、中部多高山、荒漠、草原,南部多梁、峁、沟、壑的黄土地形。
    鄂尔多斯牧区地处干旱气候区内,植被以荒漠、荒漠草原、干草原为主。除南部横山呈曲四边形(Д)的宜农宜牧区及黄河北岸的绿洲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适于放牧。现仅择其中部牧区为例说明之。
牧区东部窟野河东畔的麟州(今陕西神木东北),“城中无井,其惟沙泉在城外.向欲拓城包之,而沙土善陷,每夏兵围城,城中辄忧渴死。”[21]位于今无定河北、黑水河南之夏州却是另一番景观,“属民皆杂虏,虏之多者曰党项,相聚为落于野日部。其所业无农桑,事畜马牛羊囊驼。”[22]西南部的盐州(今陕西定边县)亦是畜牧的好场所,唐元和三年(808年)六月,沙陀酋长朱尽忠与其子执宜率众三万,“被置之盐州,为市牛羊,广其畜牧。”[23]顺宥州(今陕西、北长城外红柳河左岸)北行,便进入牧区腹地一毛乌素沙地。“继迁攻宥州,不胜,仍驻地地斤泽,地斤泽善水草,便畜牧,生聚渐众。”[24]地斤泽,又名铁斤泽,位于毛乌素沙地之中,是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