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淮河、汉水流域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
元代泉州舶商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最新热门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

时间:2009-7-24 13:52:16  来源:不详
水流域的工商业頗为发达。其重要因素在于,一是流动人口的增加,促进了手工业品和商业服务需求的增长。二是元政府曾把北方一些地区的工匠迁到汉水流域一带。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徙甘、凉御匠五百余户于襄阳”[30]。如此多的御匠来到襄阳,对促进当地手工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元代汉水流域交通线路的开发比前代有了新进展,遍及各地的驿站构成了一幅密集的交通网。便利的水陆交通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31]。
    1、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交通工具和商品与市场。元代汉水流域的手工业发展一方面因农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原材料,同时也是在前代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
    造船业。鄂州、襄阳历来都是造船的重要基地。在武昌,两宋时期、由于造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船舶体积不断增长增高,可以看出造船工场规摸在不断扩大。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平定江南,曾遣使前往荆湖地区“造大舰及政黑龙船数千艘”[32]。南宋时,由于鄂州一带造船业发展很快,屯驻于此的军船数以千计。陆游在描述鄂州江面上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时,有过这样的精彩描述:“大舰七百艘,皆氏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镗鞈,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船舶规模之宏,航行速度之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可观的。后来虽在庆元六年(1200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嘉定十七年(1224年)的三次暴风中被损毁800多艘,但直至宋末,常驻此地的战船仍达数千艘之多。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在攻拔汉阳的战斗中,一次就焚毁宋军战舰3000艘。当然,这些船舶并不全由鄂州承造,但由鄂州承造一部分完全可能,否则,对于元末陈友谅大造樓船之举,便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到元代,鄂州造船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贾居贞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即于武昌路“造船百效(十)艘,驾以水军”[33]以增强武昌路的社会秩序。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廷欲东征日本.大造海舟,时镇戍鄂州的郑制宜“造楼船何家洲”[34]。次年,为利用济州河运粮京师,又命江南三省(指江浙,江西、湖广)造船3000艘。元末。南方红巾军倪文俊在鄂、汉“联巨舟为阵,楼船高十余丈,绵互数十里,望之如山”[35]。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建都武昌的陈友谅在江州一战中被朱元璋打败,为与朱元璋决战,大造楼船战舰,加紧训练水师。未及两年。便造成楼船数百艘,练就水军号称60万。
    对陈友谅所造战舰,史料中是这样介绍的:陈友谅“大作舟舰,高数丈,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自谓必胜,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兵号六十万,攻南昌”[36]。船高达数丈,其长至少也在几十丈以上。船的设计也颇见匠心,通船分为三层,而且层层置有走马棚,并有相当坚实的夹层,以便上下层之间,人马各不相扰。为使如此庞大的船体能迅速前进,船上置有几十只橹,并以铁裹之,暗藏船腹之中,装饰也很漂亮,全是丹漆饰之。若以600艘计,每船平均载1000人,包括马匹及各种辎重在内,净载重量大约在1500吨左右。没有相当水平的造船技术和一批精通于设计、绳墨,锻造、油漆等技术的各种造船工匠,要造出如此众多、如此规模的战船,是不可能的。为承造这批战舰,当时汇集于此的造船工匠可能数以万计。
    在襄阳.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行荆南等处招讨司事,时元军正进攻襄阳,“枢密院命(綦公直)督造战舰,运舟”[37]。同年六月,“敕襄阳造战船千艘”[38]。就这两次造船来看,第一次命其督造“战舰、运舟”,说明规模不会小.攻下襄阳的当年,元朝又命其“造战船千艘”,可见襄阳路地区其打造船舶的能力及造船作坊的规模都不会小。
    丝织业。元代的丝绸生产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元史·立智理威传》记载:“湖广岁织币上供,以省臣领工作,50使买丝他郡,多为奸利,工官又为刻剥,故匠户日贫,造币益恶。立智理威不遣使,令工视贾人有藏丝者择买之,工不告病,岁省费数万贯。他郡推用之,皆便” [39]。从元代官手工业所置局院有“鄂州诸色人匠”“提举从五”  (官名及品级)。又“诸色人匠”中有“武昌”“同提举正七”[40]。说明武昌路有元朝官府经营的丝织业作坊,匠户为数不少。上供织币,本应因地所产,在任贪吏,为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