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夏国家形成的地理因素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国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最新热门    
 
宋代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的努力

时间:2009-7-24 13:52:24  来源:不详
私”的系统的、属于社会和民众自我发展、调适的社会运行程式,这就是乡民自我管理模式,诸如义庄、义田、义学、义仓(社仓)、义役、乡约,以及宗族、家族等乡规民约的管理模式,乃至一些民间信仰的组织等。上述居乡的那些落第士人、士大夫,自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宋朝政府对于宗族的倡导和旌表,也可进而说明,国家是在借用宗族的形式,替代国家政权对族内民众进行控制和管理。而这些乡族组织,又往往会成为消弱国家权力的力量。换言之,广大乡村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也养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生活观念和传统的自我组织能力,或可称之为自律、自治。诸如在水利灌溉等领域形成的自我管理、调适的组织和机制,以及在一些社会公益事业的兴建方面,临时或长期构建的组织等[[12]],形成了一种应对官方权威的观念和办法。这对于宋朝乡村社会的管理,以及国家权威的下移,既起着不可忽视的抵制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反控制意味的影响。又由于上述乡役等乡村管理体制本身既属于“公”的系统,又属于“私”的系统的两面性,或者说既是国家政治权力在乡村中的代表,又是民间社会力量的代表,是介于州县政府和乡村大众之间衔接性的中介。在强调聚族而居,睦邻友好的乡土社会中,他们很难完全摆脱乡土亲邻的亲缘关系,一味为了官方的事务而开罪乡土亲邻,更何况国家也并未授予他们足够的资源,作为开罪乡邻的补偿,所以,赵宋政府依赖这一社会群体将国家权威的触角抵达乡村,其效果自然是要打些折扣的。




[[1]]《朱子语类》卷110《朱子七·论兵》,第2708页;[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5《南宋取民无艺》,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338页。
[[2]]参见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7~294页;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95~442页。
[[3]]参看朱瑞熙《宋朝的岁币》,载中国岳飞研究会编《岳飞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
[[4]]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5,第534页。
[[5]]参漆侠先师《南宋的差募并用到义役的演变》,载《历史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5年版。
[[6]]《文献通考》卷12《职役一》。
[[7]][唐]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第一条《论两税之弊须有釐革》:“……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囤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类似论说,宋人尤多。对此,梁太济先生有精详研究,参其《宋代家业钱的估算内容及其演变》,载《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8]]施彦执:《北窗輠炙录》卷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印本。
[[9]]就目前的认知而言,在意识形态领域,乡民接受国家纲常礼教等教化观念地渠径有:民间私学,乡间读书人对公文等地讲说、劝谕和示范(劝农文),道等各种民间信仰,祭神、赛会、戏曲、民歌、教育、说书人的宣教,乡间碑刻、牌坊、墓碣、名墓(名人、名事)、祠宇、匾额、桥记等,多是经由民间的读书人对广大乡民浸润渐渍,导民以德,教民以化,谕民以俗。譬如,有些士人成为在宋代兴起的话本行业的说话人,或者是戏曲的唱本作者。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一记有涂巷小儿从家中持钱,出外聚坐,听说话人讲说三国故事的记载。陆游:“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剑南史稿》卷33《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和刘克庄的“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田舍即事》,四部丛刊初编本),两首诗是宋代民间已经盛行说话和戏曲的很好写照。而三国等宣讲封建帝王正统思想的这些说话故事,却给乡村的百姓灌输的是对专制政府的服从、顺从等正统的儒家的思想观念。僧道在乡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