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北宋亡国的缘由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北宋两刘牧再考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
关于对北宋时期资本主义
论北宋军马供应——民族
最新热门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52:25  来源:不详
镇戎军;川陕则益、黎、戎、茂、雅、夔州、永康军”,“自赵德据有河南,其收市唯麟、府、泾、原、仪、渭、秦、阶、环州、岢岚、火山、保安、保德军。”不久,宋廷据各市马场的收益,又进一步调整,“止环、庆、延、渭、原、秦、阶、文州、镇戎军制场”。招马之处主要是“秦、渭、阶、文之吐蕃、回鹘,麟、府之党项,丰州之藏擦勒族,环州之巴特玛家、保家、密什克族,泾、仪、延、火山、保德、保安军、唐龙镇、制胜关之诸蕃”。熙河开边以后,由于“熙河产马最多”,“青唐之马最良”,宋在新建的熙河路置“买马场六”,将马匹贸易完全转移到宋王朝控制的吐蕃地区,以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宋廷“岁买马二万匹,而青唐十居七八。”其次,牛、羊的数量也非常多。文彦博见秦凤、泾原“禾稼、牛羊满野。”开宝元年(968年)七月,董遵诲率兵击走通远军入寇蕃部,“获羊马数万”。景德三年(1006年)五月,渭州鄂克、延家等族“率三千余帐,万七千余人及牛马数万款塞内附。”而熙河一路数州更是“牛马富盛少比”。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李宪至兰州汝遮谷(在今兰州东35公里处),见“牛羊驼畜充满山谷”。熙宁六年(1073)九月,岷州吐蕃献“牛五百头,羊二千口”。同年十月,王韶收复熙河州,“获牛、羊、马以数万计。”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韶破踏白、诃诺等城,“获牛、羊八万余”。(30) 


由以上繁荣兴旺的畜牧业,可以想见当时供养、承载如此众多的畜产品的水草之丰美、草场之广阔。那么,受林、牧业之惠,在北宋势力介入以前,西北民族地区的农业又如何呢? 
北宋西北少数民族因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及本民族传统经济的影响,以牧业经济为主,但又因地制宜,在沿河川原地区经营农业,虽面积较少,但因水土、气候适宜而产量较高。如北宋前期,文颜博见“秦凤、泾原沿边蕃部比诸路最多,秋成以来,庄稼、牛羊满野。”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言:“秦州古渭之西,吐蕃部族散居山野”,“耕牧自足”。青唐城“仓储初以百万计”,又据赵挺之《崇宁边略》载:王赡于元符年间(1098——1100年)进攻青唐城时,青唐主辖正尝语人曰:“吾畜积甚多,若汉兵至,可支一万人十年之储。”熙宁六年,王韶率军入岷州,辖乌察和木琳沁归附,“两人各献大麦万石”。由此可见,北宋对西北民族地区大规模经制之前,这些地区森林草地覆盖广阔,森林茂密,畜牧发达,农业兴盛,呈现出一派郁郁苍苍、繁荣兴旺的景象。正如李远《青唐录》所载:“(宗哥)川长百里,宗河行其中,夹岸皆人居,间以松篁,宛如荆楚。”同时,正因植被较为完好,因而雨量充沛,水土流失得以控制,河水流量大,可通漕运,水利事业较发达。如北宋在渭河南岸的马鬃寨(今武山县南)、大、小洛门、夕阳镇、陇山等临河处均置采木务,用木筏顺渭河大批运输木材。北宋收复熙、河、湟、鄯等州后,利用洮水、湟水、宗河等河流,“置船筏”以运送士卒军需,又在熙州南关堡(临洮县南)以南到北关堡开凿大渠,引洮水灌溉,或辟稻田。政和五年(1115年)知宁州赵隆“引宗河水灌溉本州城东至青石峡一带地数百顷”。 
 

 
北宋西北民族地区农、林、牧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随着北宋王朝对这些地区森林的大肆毁坏、对草场大面积开垦而惨遭破坏,从而使农、林、牧三者一损俱损,生态严重失调,自然灾害频仍。 
在我国这一非常完整而独特的地域范围内,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为:东起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向西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南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南岭诸山系及海南岛。北宋承五代之格局,北失燕云,西北部大量分布着党项、吐番、回鹘等少数民族,西南部为诸少数民族及大理政权所居地。而北宋与辽、西夏的鼎峙,使其无从今东北三省、河北、内蒙、陕西北部、甘肃环县至敦煌一线北以获取林木资源,西南部的木材则或为宋人眼中“刚夷恶獠”、“人物犷犭旱,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法教绳之”的少数民族及大理政权所居有,或因道路险远而难以输出。这样,北宋所需大量木材只能从“族种分散”、势力相对弱小而交通又相对便捷的吐蕃等西北民族地区获取。 
建宋伊始,北宋就以强大的经济、军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