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北宋亡国的缘由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北宋两刘牧再考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
关于对北宋时期资本主义
论北宋军马供应——民族
最新热门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52:25  来源:不详
闲田献。”于是“得良田千余顷”。 
再次,北宋以相对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拘收反叛蕃部的土地以作屯种。如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初年,知秦州李参平定了吐蕃药家族作乱后,“得良田五百顷,招募弓箭手屯种。”徵宗崇宁(1102——1106年)年间,宋“收复鄯、廓等州,拓疆幅员万余里”,将“廓州管下东西川及结罗城、来川等处”,“因与官抗敌杀逐心黑之人所营田土,并元糸西蕃王子董毡、瞎毡、温溪沁等田土,“尽行拘收入官。”北宋后期,宋廷一方面为解决“遣将用兵,无岁无之”所带来的巨大军需,一方面为改变新疆内“官吏禄仰给县官”的状况,在新收复土地上大规模包占良田,划定公田、官地、官员职田以作屯垦土地。如崇宁(1102——1106年)中,钱即知庆时,“筑安边城、归德堡,包地万顷,纵耕其中,岁得粟数十万斛”。政和五年(1115年)二月,宋廷诏令“陕西、河东诸路,自绍圣开拓边疆以来,及西宁、湟、廓、洮洲、积石等处新边,各有包占良田,并各招置弓箭手,以为边防篱落。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经制熙河边防财用司要求“收熙、河、岷州、通远军官员职田以募弓箭手。”熙宁五年(1072年)十月、六年(1073年)十月,宋廷相继下诏熙河路“以公田募弓箭手”、“以官地招弓箭手”。 


由以上可见,北宋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制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当地森林资源的大肆掠夺、毁坏的过程,是长期的、大面积的毁草开荒、以农废牧的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核心,其很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功能为农牧业的生产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环境条件。北宋这种对森林资源的大规模破坏,必然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气温升高,雨量减少,不仅严重影响农牧业的生产发展,更重要的是造成气候失调,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风、旱、水灾频频出现。而北宋以各种方式对民族地区草场的大面积开垦,一方面使西北民族地区日益失去牧业基地,以致北宋市马、招马之处不得不逐渐西移,乃至马源越来越少,国防力量相应逐渐削弱,最终败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另一方面,这种盲目的、短视的做法,虽在短期内能得到少量粮食,但必然带来农牧两败、一损俱损的恶果。因西北民族地区处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者的接壤交汇之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地寒,并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只有较耐干旱、寒冷的草原生态系统才能适应这种环境,并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使之不易过分干燥,土壤风蚀、沙化不致太严重。况军事性的屯田、营田以其落后性、浪费性,只是为了一时利益而向自然索取,而非建设性的,从而在当时不仅常常出现“岁入无几”、乃至“入不偿费”的情况,而且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消耗土地肥力的作法,只能导致越广种越薄收、越薄收越广种,水土流失和干旱越来越严重、地力越来越下降的恶性循环。 
下面仅就《宋史》及汤开建、刘建丽辑校《宋代吐蕃史料集》(一)中西北民族地区从北宋开始到南宋中期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统计如下: 
 
乾德二年(964年)六月,秦州等关西诸州蝗。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秦州大水。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七月,延州,鹿阝州大水。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七月,关、陕诸州大水。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分阝 州蝗。 
淳化二年(991年),庆州旱。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陕西诸州旱。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九月,秦州、凤州大水。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陕西诸州饥。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陕西诸州饥。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保安军大雨,以致黄河溢。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陕西诸州饥。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延州蕃部饥。 
天禧元年(1017年),陕西诸州蝗,民饥,镇戎军风暴害稼。 
天禧二年(1018年),陕西诸州旱。 
天圣三年(1025年)八月,陕西诸州军旱蝗。 
天圣五年(1027年)七月,秦州大水。 
皇礻右 四年(1052年),鹿阝 州大水。 
治平四年(1067年),陕西诸州旱。 
熙宁三年(1070年),陕西诸州旱饥。 
熙宁七年(1074年),陕西沿边秦凤、熙河、泾原、环庆诸州皆旱。 
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洮西缘边因去岁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