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
西方古典作家对古希腊城
欧洲中世纪城市:资本主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
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
最新热门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时间:2009-7-24 13:52:33  来源:不详
,纪念性节日有诞节、人日、寒食、明、端午、乞巧节等,宗教性节日有上元节、降圣节、佛诞节、盂兰盆节等。在当时,政府承认的正式节日假期就达47天之多。由唐入宋②,虽然有改朝换代的变化,万众欢度各种节日的风气不变,但随时日的流逝,节庆的内容有所变化,体现出新的社会风气。
    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元旦为例,唐元日(即元旦)期间,除了朝廷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外,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孩子们穿上新衣,有的贵族之家还要燃放灯树,举家同庆,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庆和欢乐的气氛。同时,还有元日拜年、贺寿、逐日宴请邻里等社交活动;由于元日的重要性,唐朝廷为此规定了除夕前后在内的7天定假,官员也得到休假,③全城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入宋以后,宋人的元旦节庆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北宋都城开封城内:“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綵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观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④关扑是类似后世摊钱和赌掷财物的一种活动,带有赌博的性质,“或以数十笏银,或以乐艺女人为一掷,其他百物无不然”⑤。正因为这样,官府才对关扑有限制,仅允许民众在元旦、冬至和寒食三个节日期间参与。尽管这样,这在当时显然是一种为民众所喜好的活动,以致东京城内主要的商业大街上物货丰裕,人声鼎沸,道途壅塞。在南宋的临安,元旦又有几许变化,史日:“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⑥
    分析以上所引资料,可知唐朝除了拜年、贺寿、观灯是走出家门的社交类活动外,各家庭中最主要的元日节庆活动就是合家团圆的家宴,即便是邀请邻里到家中做客属于社交的范畴,但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这个社交是以家庭为载体,仍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由此,这种社交好似家宴的放大。是否可以这样看,元日节庆的消费主要体现在家宴中。可以肯定,作为精神消费,无论家境是否贫富,大多数家庭都可以在这一时刻享受亲人团聚、邻里和睦、新年好运等喜庆的气氛。但作为物质消费的元日家宴,其价值高低与各个家庭经济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官贵之家的美味佳肴必然是价值不低的支出,丰裕的物质享受可能成为增添喜庆,讲究排场的砝码。而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中下层官吏和普通民众则不可能与之相比。尽管元旦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但直到北宋,仍有“小民虽贫者,亦需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的记载,这说明唐宋城市贫困人户节庆消费的一个侧面。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第10章“节日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②徐吉军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第11章“岁时节日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③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第10章“节日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④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1“正月”,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⑤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1“正月”,邓之诚注引赵彦卫《云麓漫钞》五。
⑥吴自牧:《梦梁录》卷1“正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1“正月”,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元日既然是举国上下欢庆的节日,那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不难想像,元日除家宴中的酒水、菜肴原料,出行时的车马工具,还有制作新衣时的衣料;而进入节庆消费人口的多少,则可反映出节庆消费支出的总量。古代的文献资料记载有诸多的模糊性,但仍然可以作一些估测。据学者研究,唐代都城长安的人口不下百万,①北宋都城汴京极盛时期的人口约有150万;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都城临安的人口约有120—130万。②根据《新唐书·食货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