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
西方古典作家对古希腊城
欧洲中世纪城市:资本主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
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
最新热门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时间:2009-7-24 13:52:33  来源:不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在古代,全国规模的科举大考都是在京师举行,各地的考生都是在经过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的。为了进京应试,无论是原本居住在城市的或是居住在乡村的考生,都需要支出进京的路费和在京侯考期间的种种生活费用。这些开销对一个家庭而言是不小的。对官宦人家而言,其子弟应试通常有家庭的支撑,一切就显得容易得多,如《太平广记》中记,一个被家中视为“千里驹”的青年,“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不仅可以“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也”①。但所有支出对大部分考生,尤其是家境贫困的乡村人户而言将是极大的困难。有许多资料都证实,尽管科举制度的创立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道路,但要达到这一人生目标的路途大多是艰难坎坷的。他们除了自身所具备的才气常常是一名不文。在《太平广记》中,就有许多记载举子生活拮据的资料,如陇西李义琛三兄弟,虽在武德年间俱为进士,但曾贫穷的三人“共有一驴”。在赴京途中投宿旅店时,店主又“鄙其贫,辞以客多,不纳”。三人“进退无所舍,徙倚门旁”,狼狈不堪。②又有漳州人周匡物,元和十二年(817年)进士及第。此前“家贫,徒步应举,……路经钱塘江,乏僦船之资,久不得济”。于是题诗一首讥讽此事,后为郡牧所见,问罪津吏,以致“天下津渡……舟子不敢取举选人钱者,自此始也”。③长庆年间,张无颇居南康,“将赴举,游丐番禺,值府帅改移,投诣无所,愁疾卧于逆旅”。④大中年间,“韦颛举进士,词学赡而贫窭滋甚。岁暮饥寒,无以自给”。⑤“牛生自河东赴举,行至华州,去三十里,宿一村店。其日,雪甚,令主人造汤饼。……及至京,止客户坊,饥贫甚,绝食”⑥。这些资料说明,要支出进京应试的各种费用对贫困人家而言是何其艰难!平民家庭的子弟人仕之途何其坎坷!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当这些贫家子弟还没有考中进士、没有真正进入仕途之前,他们为求仕途已先期做了发展性支出,属于发展性消费了。
可以说,对这些家庭来说,求学应试的支出或说消费很可能已经超过他们的正常收入。虽然我们难以确定唐宋时期究竟有多少家庭产生了发展性消费,但学者的一些相关研究也许可以有一些帮助,如有学者对唐宋两朝的士大夫家庭背景和社会流动问题作过研究,认为唐朝的士大夫“绝大多数出身于官僚家庭”,而《宋史》有传的1 953名士大夫中,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占55.12%;若从严考究,至少占32.53%。在宋宰相中,“为数更多、更典型的是穷书生因考中进士而骤得富贵”。⑦这就是说,由唐至宋,在“学而优则士”的社会推力下,有越来越多的平民家庭在经济收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教育进行投入,以期通过发展性消费获得更好的收益。
事实上,那些最初做出发展性消费决策和投入的家庭,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举子在登科及第、步入仕途、名利双收的结果中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总之,唐宋城市的节庆消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走出家庭,进入市场和广阔的社会空间,体现出一种由乡村习俗向都市习俗的转变;精神享乐性消费那种日益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享有的趋向,同样是唐宋城市都市化水平发展的表现;而发展性消费的日益增大则体现出那个时代民众自觉的一面,是社会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太平广记》卷484“李娃传”,引《异闻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②《太平广记》卷493“李义琛”,引《云溪友议》,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③《太平广记》卷l99“周匡物”,引《闽川名士传》,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④《太平广记》卷310“张无颇”,引《传奇》,中华书局l961年版。
    ⑤《太平广记》卷462“韦颛”,引《剧谈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⑥《太平广记》卷348“牛生”,引《会昌解颐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⑦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34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