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期门羽林考释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5]。由此说明,八校尉之设,应是在元狩元年(前110年)以后的事,而不是在建元三年始置期门之前。这里涉及时间的先后序列及因果关系问题,不容含混。(二)武帝之初,汉廷已经拥有一支较强的北军,如果要平衡力量,则南军不当减省,但事实上,汉武帝却将已有的两万卫士(南军)裁掉了一半。所以仅从南北军的力量对比上寻求答案,显然是不全面的。(三)将郎卫系统的期门、羽林统统列入南军,既模糊了中央直辖军的三大构成部分,也忽略了宫廷禁军的独立地位,显然与史不合(后详)。所以,总的来讲,那种认为增设期门、羽林是为了平衡南北军力量的说法,尚难令人赞同。
考诸史实,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图,主要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长期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卫。众所周知,从秦至汉初,皇帝的贴身禁卫即郎中令及其属官(包括郎、谒者、大夫等),基本上还属文官性质,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警卫部队。由于郎卫的实力较弱,故当时对皇宫及京师的保卫主要靠南、北军。到武帝时,随着太尉的罢省,特别是加强皇权的需要,郎卫力量与南、北军相比就更加显得单薄。为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将“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扩充郎卫员额,在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羽林军。这样,一方面可使郎卫与南、北军形成三分鼎峙之势,并以之牵制南、北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互为表里,加强贴身禁卫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钱文子《补汉兵志》说:“汉用六郡良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备宿卫。”其说甚是。《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正义》:“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南,天军也。”《晋书·天文志》云:“武(虎)贲一星,在大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当时取虎贲、羽林这种星名来象征天子的亲军,既反映了武帝求助于众星、天威保佑,以增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期门、羽林军的精锐与可靠。所谓“如羽之疾”,“为王者羽翼”[6]。由此说明,汉武帝强化宫廷禁军的力量,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产物,也是军制改革的一大举措。
 




[1]  分见《资治通鉴》卷二四、二五。
[2] 《汉书·五行志》。
[3]  参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第177页。
[4] 《汉书·刑法志》。
[5] 《汉书·两粤传》。
[6]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一、        期门、羽林的统属及其与卫士的异同
 
人陈傅良《历代兵制》说:“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内外轻重,一系于兵。”汉代统治者对“兵”的重要性,已有明确的认识。为了拱卫王朝的统治中心,组建起了一支多系列的、庞大的中央直辖军。
那么,作为中央直辖军的期门、羽林归谁统领,它是否辖属于南军?对此,过去不少论者曾经做了肯定的回答。例如: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期门、羽林皆置卫官,故属南军。”
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中说:“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武帝时置期门、〔羽林〕。”
这些主张期门、羽林属于南军的论者,未曾说明他们的根据和理由,大概是由于期门、羽林的驻地在京师城南的原因吧。但是,考诸史实,郎卫、卫士和卫戍部队是汉代中央军的三大构成,除掉卫戍兵(北军)暂可不论,南军当只指卫尉所辖的卫士,并不包括郎卫即期门、羽林在内。也就是说,光禄勋所领的期门、羽林是自成系统的宫廷禁军,决非隶属于宿卫宫城的南军。
首先,光禄勋与卫尉都是位列九卿,官秩平级,皆为二千石,彼此之间不存在统属与被统属的关系。同时,光禄勋与卫尉各有自己的属官。如卫尉的属官有卫尉丞、公车司马令、卫士令、旅贲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等;而光禄勋的属官则有光禄丞、掾、大夫、议郎、中郎将等。从它们的组织系统看,也是各自独立的。
其二,汉武帝在光禄勋下增设期门、羽林,是为了提高贴身禁卫的优势地位,使郎卫、南军和北军这三支禁卫力量互为表里、相互牵制,从而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