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期门羽林考释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2] 《汉书·东方朔传》。
[3] 《汉书·地理志》。
[4] 《汉书·赵充国传》。
[5] 《汉书·甘延寿传》。
[6]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7] 《汉书·地理志》。
[8] 《后汉书·桓帝纪》。
[9] 《后汉书·灵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
一、        期门、羽林之地位及其与君主集权的关系
 
期门、羽林是中央军的核心部队,与郡国兵相比,无论素质还是地位都比较高。
首先,期门、羽林的最高主官光禄勋,多由皇帝的亲信、重臣充任。据文献记载:自武帝至西汉末期,先后担任过光禄勋的有尚书令张安世、度辽将军卫尉范明友、中郎将杨恽、光禄大夫周堪、太仆金贵、太子少傅匡衡、左曹西平侯于永、右将军王章、云中太守辛庆忌、诸吏散骑光禄大夫孔光,执金吾韩勋、少府师丹、曲阳侯王根,等等。当时的光禄勋或由列将军兼领,或以加官的形式为内朝官所担任,或以诸吏散骑充任,或以封侯者所任。其职位的显要,不言而喻。东汉时期,刘秀任命光禄勋一职也多如此,一般都是安插可靠的亲信就其位。任用亲信、大臣掌握期门、羽林,这不仅大大加强了宫廷禁卫军的力量,也反映了期门、羽林的重要地位。
作为皇帝亲军的期门、羽林,属于郎官,是“国之秘兵”[1],处枢机要地,故他们的身份比一般士兵要高,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有特殊的冠戴服饰。据载:
虎贲将,冠冠,虎文单衣[2]。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尾,竖左右,为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冠,纱鄃单衣。虎贲将虎文绔,自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皆冠,虎文单衣[3]。
不同身份的武士冠以不同的冠戴,这既是当时等级地位的反映,也可能兼有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需要。《舆服志》说:“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之。”又《古禽经》曰:“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汉代虎贲(期门)、羽林皆戴此冠,大概因为它比一般军士战斗力强,是精锐部队的关系,在地位的等次上较其它兵更高。
待遇优厚,是反映期门、羽林地位的另一重要方面。他们在经济待遇上,绝非普通士兵所能比。据《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汉官名秩》曰:“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郎官、兰台令史三千,中黄门、羽林、虎贲士二人共三千,以为当祠门户直,各随多少受也。”其中的羽林、虎贲士“二人共三千”,这已和普通士兵不同了。至于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谷月百斛”,其所享有的俸给更多。期门、羽林不仅经济待遇优厚,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官运亨通的。如《汉旧仪》曰:“期门骑者……比郎从官……迁补吏属。”又《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元年(89年)……初令郎官诏除者,得占丞、尉,以比秩为真。”注引《汉官仪》云:“羽林郎出补三百石丞、尉。”综观两汉,郎官补吏,因给事有内外朝之分,且又是多级郎制,故补吏情况参差不同。但他们可以补吏转为他官,则无可疑。如:上官桀以期门郎“迁未央宫厩令”,甘延寿以期门郎“稍迁至辽东太守”,赵充国以羽林郎“补假司马”[4]。西汉一代,出身期门、羽林的文武官员不乏其人。不少人以“善骑射补为羽林”,后来身居要职。六郡、三辅地区的良家子投募期门、羽林之目的,不少人是出自羡慕天子亲军的优厚物质待遇和令人向往的政治前途。
期门、羽林作为皇帝的禁军或宿卫近臣,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曾起过重大作用。在封建时代,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掌握着最高统治权,而在他左右的郎卫、近侍之臣,对其决策和权力的实施不无影响。汉武帝创立郎官给事内外朝制度,实际上是利用其作为心腹耳目,分处内外,对内形成以皇帝为首的统治核心,对外则加强对整个国家政权的控制,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至于期门、羽林军,作为执戟宿卫的侍从武卫,则是维护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军事力量。
期门、羽林“入奉宿卫,出牧百姓”。它既是宿卫近臣,又是多级官吏的重要来源史称:“长吏多出于郎官”[5]。特别自西汉中期以后,这方面的事例尤为普遍。除前面提到的武将如冯奉世、赵充国、甘延寿等外,还有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也都出自郎官。当时通过郎官制度不仅培养、选拔、储备了大批忠于汉室的人才,而且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由于期门、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