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名田宅制”说——
夏国家形成的地理因素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
明代的地方官制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秦汉律令中的“完”刑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最新热门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况

时间:2009-7-24 13:53:35  来源:不详
月15日,最晚初霜日为1997年的u月16日。见何光祥:《河南省洛阳的四季划分与自然历》,《中国自然历选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④  《东观汉记·世相光武帝纪》。
 
年)前后,又有所谓“盛夏多寒”、“当暑而寒”的记载。东汉中晚期,更多见“季夏大暑”而“寒气错时”,“当温而寒”,“当暖反寒,春常凄风,夏降霜雹”等异常气候。①当时最为突出的气候异象,是所谓“庶征之恒寒”。《续汉书·五行志》列举了这样两则关于冬夏两季气候异常的典型史例:“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气候“大寒”,往往“杀鸟兽,害鱼鳖”,致使“竹柏之叶有伤枯者”②,于是黄河流域原先繁茂的竹林遭到破坏。《水经注·淇水》在说到“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万以输军资”之后,又指出,“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
 
    根据历史水文资料,研究者认为秦及西汉时期的气候条件,是致使长江水位上升的因素之一,当时长江以南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水面都在不断扩大。③黄河流域的湖泊,数量和水面也都曾达到历史的高峰。但黄河流域的大泽如今都已经难寻旧迹。《国语·周语》可见所谓“陂障九泽,丰殖九薮”。“九泽”、“九薮”,都是说九州的九大湖泊。其名称与所在,古籍记载不一。一般认为九大湖泊中,七处均在北方。汉代人甚至有说“九泽”就是特指北方湖泊的。《淮南子·时则》:“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高诱注:“‘九泽’,北方之泽。”然而后来这些大泽大都在北方土地上消失了。以“九薮”位于关中地区者


——————————————————
    ①  参看《后汉书》卷26《韦彪列传》、卷46《陈忠列传》、卷30《郎顗列传》、卷16《寇荣列传)。
    ②  《后汉书》卷30《襄楷列传》。
    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为例,《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薮’?……秦之‘阳华’。”高诱注:“‘阳华’在凤翔,或曰在华阴西。”俞樾《群经平议》说,《周礼》之“杨纡”,《尔雅》之“杨降”,并“阳华”之假音。他认为,高诱“在凤翔”、“在华阴西”两说,当以华阴之说为是。郑玄注《周礼.夏官。职方氏》说:“‘杨纡’所在未闻。”而《尔雅·释地》郭璞注则说杨陪“在扶风汧县西”。看来,东汉以来的博学之士竟然都已经弄不清楚《吕氏春秋》成书前后秦地湖泊之首的泽薮的方位了。很可能在东汉中期前后,这个湖泊完全堙灭了。当时北方湖泊的缩小和消失,绝不仅此一例。应劭在《风俗通义·山泽》中对《尔雅·释地》“十薮”作说明时写道,今汉有九州之薮,然而,“其一薮推求未得其处。”这就是:“青州曰‘孟诸’,不知在何处。”《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条:“卞水、冯池皆在西南。”谭其骧先生指出,“古代中原湖泊,大多数久已淤涸成为平地。冯池在《水经注》中叫做李泽,此后即不再见于记载。”①湖泊逐渐淤为平地,是历史时期惯见的地貌变迁形式,而秦汉时期如“阳华薮”这种迅速消失的情形,尤其引入注目。湖泊池沼淤堙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是严重的水土流失。
————————————————————
    ①  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当时,农耕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垦荒事业的兴起。土地占有状况的不合理,使得没有土地和只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到处开垦。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于是又导致了进一步扩大的滥垦。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森林、草原及其他植被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史念海先生曾经指出,黄河原来并不以“黄”相称,到西汉初年才有了“黄河”的名称,“这应该和当时森林遭受破坏和大量开垦土地有关。”①泾河清浊的变化就可以作为说明。泾河本来是一条相当清澈的河流,战国后期开始变浊②。这正是秦国疆土达到泾河上游的时候。泾河主要支流马连水,西汉时称作“泥水”③。“泥水”的名称显示水中多含泥沙。支流如此,无怪乎原来清可见底的泾河,这时竟被说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了④。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