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问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社会功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
从“市场”角度探讨世界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
新发展观下文物保护科技
博物馆界保护无形遗产的
最新热门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

时间:2009-7-24 13:53:37  来源:不详
北史籍载道武帝身世的出入和史界的怀疑,也不说婚姻关系的复杂使早期拓跋的父子兄弟关系含混不清,随便从流传至今的各族史诗中拿一部来看,君长世系部分占的比重都不是太大啊!显然,这里面的删繁就简,取舍选择,讲究大了。再者,道武帝于开国之际撰修《国纪》,难道真是在戎马倥偬中忽发奇想,要想留下本族早期的一份实录信史,而不是因为有其迫切需要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不是想要通过历史来巩固自己及其子孙“世为帝王”的地位?事情很清楚,就现有条件而言,除个别点上的是非外,要总体地说《序纪》准确度高可信性大,或者总体地反对这种判断,最终仍需要从《魏书》所载道武帝开国规模的一系列举措入手,来弄清《国纪》编撰的用意和原则,寻找《序记》所示基本内容的佐证或反证,从而得以相对跳出太武帝以来北魏国史系统的种种纠葛来做出判断。
——————————————
    ①  《序纪》记成帝以下君位传承惟书“崩、立”二字,记献帝传子圣武帝诘汾后方有世系关系,意寓此前乃部落推举制时期,此后才是传子制辅以兄终弟及的发展期,故其君长方有父子兄弟世系之可言。继而《序纪》记圣武帝事惟天女传说一事,旨在说明神元之“神”及传子为天意。其记神元帝事除德化服众、盛乐祭天大会井与曹魏和亲外,大半篇幅皆述其欲传位长子文帝沙漠汗而事变身死之波折,以为此后神元子章帝、平帝、昭帝,文帝子思帝、桓帝、穆帝交叉登位的传子制发展期张本。
    ②  《序纪》记桓、穆帝事以其与西晋的关系为中心,是因为这种关系极大促进了拓跋部的发展,又构成了道武南向争统的一宗重要资源,也是因为桓、穆与思帝皆文帝之子的缘故。继而《序纪》记事仍围绕文帝三子思、桓、穆帝后代的帝位之争展开,穆帝身后,先是桓帝子普根及昔根幼子在位,然后思帝子平文帝登位,接着普根弟惠、炀帝兄弟相及。再到平文长子烈帝翳槐争位成功,传位其弟昭成帝什翼犍,是为献明帝之父,道武帝之祖,这才成就了道武帝所承神元帝、文帝、思帝、平文帝、烈帝和昭成帝、献明帝父子七人五帝相承之脉,而烈帝实为拓跋君位传承稳定到平文帝一脉的关键或枢纽。
 
    在这篇书评中,当然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序纪》所示基本内容的佐证,的确是大量存在着的。即就天兴年间所建庙制而言,田先生此番研究早期拓跋君位传承过程时,就已经涉及了庙制问题并作了深刻论断。①循田先生的提示加以考察,便可以发现《魏书·礼志一》载天兴二年所建整套宗庙祭祖之制,正好展现了道武帝对自己所承拓跋氏帝系的四种考虑。其一是太庙四庙,是为始祖神元帝、太祖平文帝、高祖昭成帝和皇考献明帝庙。②其所遵用的,显然是《礼记·丧服小记》及其郑玄注所述的五庙制③,又据《礼纬》和《孝经纬)之义而虚一庙④,以为道武帝身后地步;而其所强调的,则无疑是始祖神元帝以下,平文帝——昭成帝——献明帝——道武帝父子四代相承的宗脉。其二是宫中五帝庙。所谓五帝是在太庙四帝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文帝父思帝弗之位,从而勾勒了思帝——平文帝——昭成帝——献明帝——道武帝父子五代的宗脉。其三是云中盛乐祖宗旧游之地祀神元以下七帝。这七帝当是在宫中五帝的基础上增加了思帝之父文帝沙漠汗和昭成之兄烈帝翳槐,从而又完整地建构了神元帝——文帝——思帝——平文帝——烈帝和昭成帝——献明帝——道武帝父子七人五帝相嗣的宗统。四是端门内祖神之祀,其所祀当为道武帝登位时追尊的成帝以下诸帝,甚至包括所有拓跋口述史系统中的祖先;然其重点似仍应放在神元以下诸帝,尤其是不列于上述宗统而在拓跋早期壮大史中极具地位的桓、穆二帝身上。由此可断,与《序纪》所载的情况高度一致,天兴整套庙祭之制的基本宗旨,也是要清理拓跋早期帝系,梳出道武帝所承神元以来父子七人五帝相承之统,同时兼顾此外诸帝尤其是在神元以来拓跋发展史中地位重要的桓、穆二帝的历史地位和与之相应的政治资源,从而达到总结历史开辟未来,通过建立君统附从于宗统的原则来巩固传子制的目的。
—————————————————
    ①  如“子贵母死”一文二《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谈到天兴二年宫中“五帝庙之立,从庙制上确立了拓跋大宗的地位,排除了兄终弟及的传承秩序。”然田先生于此条脚注曰:“《魏书·太祖纪》同年同月载此事,缺思帝一庙,当为史文之漏。”显然是忽略了《太祖纪》所载乃为“太庙”之制,其与宫中五帝庙本是两套并列的制度。
    ②  田先生“共生关系”一文五《东木根山地名的来历》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