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望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

时间:2009-7-24 13:53:58  来源:不详

三、先秦“太原”指晋南

 

“王文”说:“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晋阳、平阳、太原三个名称,其实一也,都是唐国侯尧徙迁即帝位的都城”。还援引唐宰相李吉甫撰唐朝地理总志《和郡县志》说:“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为证。其实现在的太原,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地名。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王齿乞攻上当,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并非春秋之“太原”。“王文”坚持以今太原为春秋之“太原”,并以太原有晋水、晋祠,论定晋之始封地亦在今太原。并将春秋时与“太原”为同一地区的“晋”、“大夏”、“夏墟”、“大卤”等地名,都附会于今太原是完全错误的。

“王文”释:“太原”,“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来、起初、根源”。并引《晋书·应贞传》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和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资料为证。但是对“王文”的解释,笔者认为有违“太原”原义。“太”是大中之大。《骈雅训纂·释名称》云:“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太原”又作“大原”,“广平日原,谓平坦之地也”。太原实指一大而平坦的地区,非指某一具体地点。“王文”引西侯度旧石器考古资料为证,来说明太原建都前就有厚重的历史渊源,虽然西侯度是在山西境,却距今太原有千里之遥,而远在古河东地区的西南边缘之芮城县。即便按“王文”的释义来求解“太原”,“太原”也应在今山西南部的古河东地区,而不可能远到山西中部今太原。

《诗经·小雅·六月》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这是古籍中对太原最早的记载,据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及金文、甲骨文材料综合考证,认为“猃狁自宗周之东北而包其西”(11)。而宗周丰镐之东此,正是汾河下游与涑水流域一带,亦即《竹书纪年》、《禹贡》、《左传》、《史记》所记之“太原”。《竹书纪年》云:穆王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遂迁于太原”。王国维考证《竹书纪年》所载“太原”在今晋西南一带(12)。《国语·周语》云:宣王“料民于太原”,而宣王四十年晋始败北戎于汾隰,可知此太原不是今太原,而是今汾河中下游一带。《左传·昭公元年》云:“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史记·晋世家》谓“台骀,汾、洮之神也”。司马彪云:“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乎?”怀疑涑水是洮水的兼称。郦道元云“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周阳邑“其城南临涑水。”可见洮水在闻喜一带。“不出汉河东境内”(13)。《通典》云“绛州曲沃有台骀神。”《元和郡县志》云“台骀祠在曲沃西南三十六里”,确指台骀所处之“太原”为绛州曲沃、闻喜一带,而决非今太原。大泽,即今运城盐池,古代是一个大湖。所以,清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定“太原,正汉河东郡地”(14)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王文”举证皇甫谧有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皇甫谧传》约4200字可鉴,说明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但在“尧都是太原”这个问题上他还是弄错了。他把春秋之“太原”误认为今太原。

《禹贡》所云夏禹治水“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顾颉刚先生释:夏禹治水之“太原”,“在河东,兼带汾、洮、南障大泽,相当于今山西闻喜一带”(15)。王国维云:“疑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其地皆谓之太原。”马斗全先生说:“王氏将太原扩大了,但也远不到今太原”(16)。李广洁先生认为:《尚书·禹贡 》中的太原所在,也是泛指汾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17)。《史记·夏本记》云:“禹行自冀州始。”翼州在《禹贡》内无明确定界。顾颉刚由其它八州的疆界“推定冀州是在两河(东河、西河)之间。”即春秋时“赵、魏二国地”(18)。《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曰冀州,晋也”。可见夏禹治水自晋始是很明显的。那么他从什么地方治起呢?《禹贡》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夹石碣石入于河”。这说明夏禹是从壶口以下沿黄河两岸治起的,正所谓“理水及贡赋从帝都为始也”(19)。然后向下游治去,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