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时间:2009-7-24 13:54:33  来源:不详
服,强迫迁徙它处,再叛再徙。与此交错进行的还有与贺兰部的战争,反复更多,其结果与独孤一样,一部分归附,大部分被征服,被强徙。不论贺兰、独孤,归附的部分都是其部落组织被离散,部落大人同于编户齐民。至于被征服、强徙的部落,自然更是丧失部落特权。在此过程中,也夹杂了一些与它部族的战争,但又多与攻击贺兰部、独孤部有关。例如击破高车,看来是由于高车驻牧地与贺兰交错,都在阴山之北,拓跋击贺兰不能绕过高车,因而对高车一般是即战即和,没有形成反复攻战的纠葛。荡平代北以后,拓跋东征慕容部,夺得并、幽、冀,也大徙山东徒河(慕容部)及它部族充实代北。拓跋部大体实现了统一北方的愿望,北魏也具有了帝国规模。剩下一个与独孤同源的铁弗部,驻地在朔方,与代北隔了黄河,暂时不成大害,被拓跋暂时放过。
  细审道武创业战争的主要攻战对手,叔父窟咄除外(这正是由于拓跋部并未建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拓跋珪不被一致认同为当然继承人的缘故),几乎都是与拓跋世婚的外家部族,即道武妻族独孤刘氏诸部,母族贺兰贺氏诸部,祖母族慕容诸部,其中并没有一个是拓跋部的宿敌。这岂不正好证明,道武创业的主要障碍不是别人,而是拓跋部的外家部族吗?这岂不正好证明,道武建立“子贵母死”之制,不惜以杀妻为代价来巩固北魏帝业,是有鉴于拓跋屡代强后及后族干政引发动乱的惨痛教训吗?
我基于这个认识,回头再来思考“离散部落”问题。这个如此被史家重视的大问题,一共才有三条明确的但是语焉不详的资料,其中还有一条是从反面说的,说是高车虽被征服,但以粗犷落后不任役使,其部落始得保全,未被强制离散。离散部落是登国年间(386-395)的事,正好是在拓跋与独孤、贺兰诸部落反复搏斗期间。离散部落自然是以部落发育到一定阶段为前提的。但如果是强制实行,势必涉及部落大人利益,必然是一个反复对抗过程,决不是一声号令就可以办到。但是登国年间却丝毫看不到另外还有什么大规模离散部落之举的痕迹。因此我逐渐感觉到把离散部落理解为涉及面广泛的一次性的法令行为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我认为所谓离散部落特指道武帝创建帝业中把原来最贴近拓跋,从而成为拓跋发展和道武帝帝业明显阻力的部落,主要是拓跋外家的一些部族,在击败以后予以分割,并且强制迁徙、定居,取消其部落大人特权。离散部落一举实质就是这样。跟随此举而被离散的,很可能还有不少驻地邻近,发育水平较高,并不特别强大,本来在部落联盟之内的一些部族部落。但是首当其冲的并不是它们,而是独孤诸部、贺兰诸部。登国年间史料所载拓跋与它们的反复斗争,实际上也就是强制离散独孤、贺兰诸部落必然带来的对抗过程。稍晚被征服的慕容部也当如此。只是慕容部几次建国,久在中原,发育水平高于拓跋部,已习于定居农耕生活,不再存在血缘部落组织,所以史籍所见迁徙代北的山东徒河,都是直接计口授田,没有提及离散部落,与贺兰、独孤有所不同。
  从道武帝为帝业所需而强力控制外家部族的角度来理解离散部落,等于给离散部落重新作出解读,我觉得并无滞碍之处,而且还可以和子贵母死制度相联系,因为二事内蕴相通。看来《太祖纪》登国年间记事,正是我们读通离散部落问题的最基本的资料而无须外求。为了实在地证成此说,我分别写了关于贺兰部和关于独孤部部落离散问题的两篇个案考察文章,先期分别发表。
  思路发展到此,更觉得道武帝向明帝解释杀其母的两条理由,一是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二是不令外家为乱,是完全直接针对拓跋往事而发的深具历史内涵的说明,它牵连到子贵母死和离散部落二事,而前一事实质上是后一事的延伸,都是为了巩固拓跋帝业,使帝业得到可靠的传承。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终北魏之世,皇位继承比较有序,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动乱,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制度和手段来加以约束。二事都是道武帝的野蛮行径,但野蛮行径却产生了文明效果,这就是野蛮孕育文明。
  到道武帝时为止的这些问题,我的论点和理据基本如此。还有一层我当时没有想到的事,就是拓跋史上出现这样一种对母族的关系,有没有深层的文化习俗背景问题。对这个问题现在补充作出解答。
三国志·魏志·乌丸传》注引王沈《魏书》以及《后汉书·乌桓传》都记有乌桓之俗,“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则无相仇报故也。”这说的是乌桓。但在前二书的《鲜卑传》里又都说到鲜卑的言语习俗与乌桓同,然则鲜卑拓跋部自然也有怒则杀其父兄而终不害母之俗。正是从这里,很容易出现母后拥权以及母族介入拓跋君位传承事务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