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制定
孙中山与西藏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最新热门    
 
红罗山与元明战争

时间:2009-7-24 13:54:52  来源:不详
南的某个据点。明军出松亭关后首战即在锦川遭遇江文清,地点可能就在大凌河上游一带,而此地大体位于大宁通往东、南方向的岔口,元末若筑城寨屯守自属正常。锦川后被明军呼为大宁锦川县,殆以其地处大宁附近、并在流向锦州的河流上游有关,而与锦州红罗山无关。《北巡私记》不记锦川之战,也说明其无关大局,断不会是太子曾经出屯的红罗山被攻克。
  关于大兴州,元代亦不见记载,一般以明代大、小兴州即元兴州、宜兴。但顾祖禹认为,前身为辽北安州的兴州城在开平故卫东二百里,并引《山水记》:“大兴州,直隶密云县曹家砦东北,距古北口可三日程”;而小兴州为兴安城,在(大兴)州西南;宜兴城在兴州西[34]。
  顾祖禹所谓“兴州城”即大兴州在开平(即上都)以东二百里,距古北口三日程,而历代志书所指元代滦河沿岸的兴州距古北口最多一日程而已,并在上都东南偏南五百里左右,则两者绝非一地。《元史》载兴州领兴安、宜兴二县[35],后代多以兴安即兴州地,但兴安未注明倚郭,按《元史》体例,似兴州另在二县之外某地。《金史》载兴州领兴化县、宜兴县,并以兴化为倚郭,而在大定年间以前与庆州、泰州同属临潢府路[36]。按兴州乃后代志书所谓兴安、宜兴等地计,临潢府与庆州、泰州皆地处北疆,兴州反在临潢府路以南的北京路西南,殊不可解。意顾祖禹所记大兴州,当本金朝兴州故地,在潢河上游地区,后或人众南迁侨置,遂以滦河沿岸兴化(兴安)、宜兴为地。至元朝或故城仍存,甚至名兴州而南领金朝兴化宜兴故地。明初大兴州之地,亦应即此,与称兴州或小兴州的兴安或宜兴相区别。总之,元末明初的兴州在偏南的滦河沿岸,而大兴州当在北方潢河、落马河上游一带,与后来明清时期著名的大小兴州分布格局不同[37]。


  元代通往上都的驿路有两条,除大都经居庸关者之外,就是从大宁和全宁方向汇聚到新店然后西至上都者[38]。而大兴州所在上都以东二百里潢河上游的位置,正当驿路。常遇春军在大宁或全宁击败也速军后,无论如何也不用南下兴州从山岭中迂回,只要沿着元代驿路西进可以了,正与《实录》等各种史料提到的进攻大兴州吻合。刘佶记战役进程:

  “六月初五日,也速丞相与贼兵战于全宁,贼首为常遇春……公战不利,退至大帽山。”
  “十二日,贼陷大宁州。中书右丞脱火赤逆战,败绩。”
  “十五日,晃火帖木儿王与贼兵战于新开岭,大败。王匹马陷阵,死之。”
  “十七日,贼陷上都。”[39]

关于晃火帖木儿王败于新开岭之役,从其“王”的身份看,当即明朝史籍中的宗王庆生。按刘佶记载,此战是明军进攻上都路上遭遇的唯一抵抗,于实录记全宁之战后仅大兴州一战吻合[40]。新开岭所在无原始史料可核对,但就此以现代新开岭山脉当之又失之泛泛。明初苏伯衡整理几位参加过洪武二年战役的低级军官履历,写道:

  “略定锦州,败江文清国公军,下惠州,进击大宁、全宁、辽河,又下,遂从攻上都。”
  “克景州、蓟州、惠州,战锦川,六月从攻上都。”
  “克惠州、锦州、大宁、全宁,遂度辽河,败庆僧国王军,进攻上都。”
  “追也速丞相军于大宁、全宁、锦州、辽河”[41]。

诸军官履历多讹误,如锦州、锦川混杂,时序颠倒。但四人中有三人在全宁之战后提到进攻辽河,并有一例将辽河与“庆僧国王”联系起来,显然,辽河之战就是《实录》的大兴州之战和刘佶所记新开岭之战。诸军官所谓辽河,正如他们对“锦州”等等的夸张说法,很可能是进至全宁地区即辽河上游一带后,沿辽河上游支流落马河西进作战,而以辽河笼统称呼。
  明军在全宁之战后七天攻克大宁,三天后即击败晃火帖木儿王,两天后攻克上都。主要由步兵组成的明军,不可能由大宁三天南下滦河中游,更不可能两天穿越五百里山区攻入上都。所以,明军是自全宁经十天左右西进,在离上都不远处击败元军最后抵抗,进入上都。
  由《金史》、《元史》的记载与顾祖禹的研究,以及对交通路线状况和当事人对战役进程的原始记载,可知明军攻克的大兴州,在上都以东驿路附近、新开岭北端山隘之中。
  总之,洪武二年明军行军路线可以简单归纳为:出松亭关后北上,破锦川,过大宁,进至全宁击败也速,回军攻克大宁[42],再西向破大兴州入上都[43]。由锦川的位置可知,明军与也速决战前并未东下消灭红罗山之敌,而由大兴州的位置可知,决战后也未迂回南下兴州,所以并不存在行军路线迂远费解的问题。既然明军洪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