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制定
孙中山与西藏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最新热门    
 
红罗山与元明战争

时间:2009-7-24 13:54:52  来源:不详
士马……松州、利州之间隘曰虹螺山,殊险绝,世家贵族率保其上。师过,争脱甲投仗出降。王抚以恩信,散归已降之郡。亲属流落行间者,访问还之”。[53]

对照“往松、利,尽谕下诸屯堡”和“松州、利州之间隘曰虹螺山……”,结合“分兵援虹螺山等屯堡”,可知松州、利州之间的虹螺山,就是《实录》等记杨思祖据守的红罗山。由杨思祖为曾在锦川败于明军的江文清部将,以及朱元璋所谓“红罗山、锦川来的好人”,可知此红罗山当与锦川相去不远,地点大约在全宁以南的某险要之处。明军就是回军攻击的主要路线上,即在大兴州附近降服江文清,又在红罗山降服杨思祖部,而并无偏离大道的锦州、兴州之行。
  “松、利之间”当全宁以南的大宁要地,属也速长期盘踞的地区,其在诸将事状履历中的“虹螺山”和在《实录》中的红罗山之名,当即权衡所谓“也速驻兵”、屏藩上都的红罗山,也就是刘佶所记“太子出屯”和“也速丞相退保”的红罗山。权衡所传常遇春克红罗山的事迹,当即明军击败也速于全宁。而诸记载以李文忠攻克上都前曾破红罗山,或因不谙塞北地理,不知两者前后进军路线不同,而以常遇春之传说附会李文忠了。
  洪武七年七月,明军进军大宁、全宁地区,最终摧毁了弘吉剌部。其间,“永平卫百户毕胜率兵至红罗山巡逻,获故元同知杨普贤奴。进至八角山,遇田院判引兵接战,胜击斩之”[54]。毕胜仅一百户,巡逻范围必非远离山海关的锦州地区,当为明军在大宁地区的小规模活动,则此时红罗山尚仍指大宁虹螺山。
  红罗山或者红螺山、虹螺山等,各名通用,本燕山南北常用地名,如明代中期怀柔以北有要地名红螺山[55]。而金元明时代既异,红罗山所指更不必一地。元明之际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红罗山,既不是金末和明中后期以来锦州以西的红螺山,更不是近于杜撰的上都西南某地,而是位于元上都以东、全宁路以南的要隘大宁虹螺山。锦川、大兴州的位置与后代记载也有类似区别。只有按上述判断并结合军事形势分析,才能勾勒出合理可信的洪武二年明攻克上都行军路线:出松亭关北上破关越城,直趋全宁决战,西入上都,以及明洪武三年应昌回军路线:从庆州南过黑松林攻略全宁大宁地区。何况,考察元明之际的地理,历代志书虽然重要,更可信赖的应是当时人如综采时闻的权衡和身经事变的刘佶所记,尤其是亲历塞外战争的宿将老兵的原始履历。

[1]权衡:《庚申外史》卷下,《宝颜堂秘笈》本。
[2]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51——152页。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万全都指挥使司·开平故卫·骆驼山》,中华书局,1955年,805页。
[4]高岱:《鸿猷录》卷六《北征沙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吴朴:《龙飞纪略》卷五,洪武三年五月,明嘉靖刻本。
[6]《明太祖实录》卷五二,洪武三年五月甲辰,史语所影校本。
[7]刘佶:《北巡私记》,《云窗丛刻》本。
[8]《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卷一四二《也速传》,中华书局,1976年。
[9]权衡:前引书。
[10]《元史》卷四六《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四年四月辛亥。
[11]刘佶:前引书。按:“也速不花”当“也先不花”之误,也速为下引“也速丞相”全名。
[12]《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卷二○七《孛罗帖木儿传》。《明太祖实录》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甲辰。
[13]刘佶:前引书。
[14]和田清:《兀良哈三卫に关する研究》,载氏著:《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东洋文库,昭和三十四年,173页。
[15]《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
[16]《元史》卷一五一《石抹孛迭儿传》。
[17]《大明一统志》卷二五《辽东都指挥使司·山川》,三出版社,1990年。
[18]《辽东志》卷一《地理·山川》,《辽海丛书》本。
[19]《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十年七月。
[20]《元史》卷一四七《史天祥传》:”会契丹汉军擒关肃,复利州,杀刘禄于银治,斩首五十级,尖山、香炉、红螺、塔山、大虫、骆驼、团崖诸寨悉平,虏生口万余,得锦州旧将杜节,并黑军五百人”。
[21]《辽东志》卷一《地理·古迹》:“虹螺县,宁远城东北七十五里,虹螺山之阳,今在境外”。
[22]《明太祖实录》卷四一,洪武二年四月乙亥。
[23]《明太祖实录》卷四三,洪武二年六月己卯。
[24]和田清:前引文,174页。
[25]《大明一统志》卷二五《辽东都指挥使司·山川》。《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