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
十六国北朝的钱币问题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
十六国北朝佛教史学述略
十六字方针是『三个代表
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
中国北方第一座蒙古族生
最新热门    
 
十六国北朝时期五行帝德推演所反映的不同正统观

时间:2009-7-24 13:55:12  来源:不详
择的代魏方式其实是向宇文氏发出分享天下的倡议,可见北齐从一开始就是苟且偏安的打算,最后被北周消灭就不足为憾了。
  北周:北周代魏也是所谓“禅让”的方式,承认前朝胡人政权,没有任何问题。557年改朝换代之日,百官上奏议云:“今魏历告终,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实当行录,正用夏时,式遵圣道。惟文王诞玄气之祥,有黑水之识,服色尚乌。” [40]西魏延续北魏之水行,而周继魏运,当然是木次。在此问题上,宇文氏比高氏站得更高,一点也不折衷妥协,不作偏安的短期打算,时机一成熟就直接取代北魏帝德。这样一来,北方的正统链没出中断,也没有出现分岔。何况即便出现了,前边只有一个北魏,只是谁去继承它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继承它的问题。十六国那样的正统次序大混乱局面,再也不会有了。
  到了隋朝代周,也是宫廷政变形式,更没有承认不承认前朝政权的问题,五行次之确定极为简单。据记载,“六月癸未,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 [41]火代木德,毫无悬念。
  中国历史的正统链虽然经历了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混乱,但到隋朝,已经理清了顺序。这个混乱的过程其实是各种正统观念的大交锋,是一场关于如何确定胡人地位问题的隔着时空的大辩论。这场辩论不仅对胡人逐渐建立华夏正统观,理清胡人与汉人,以及胡人与胡人之间的新关系,而且对汉人,尤其是儒家士大夫重新审视胡汉关系以及相关的儒家理论,都影响很大。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多次得到重申,第一,只承认自己,却否认其他胡人进入华夏正统链,如后赵和北魏孝文帝;第二,既承认自己,也接纳前朝胡人政权进入华夏正统链,如前燕(韩恒),前秦,后秦,北周,隋,可能还有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第三,用复古来否定所有胡汉政权,如北魏初期(崔玄伯)和赫连夏。观点虽然不同,但都围绕承认不承认胡人进入华夏正统链,或者胡人愿意不愿意进入华夏正统链的问题而展开。由于参加交锋和辩论的主体均是胡人和他们麾下的儒士,承认不承认胡人朝廷是华夏正统,或者胡人愿意不愿意成为正统,都无法扭转胡人进入华夏正统链的大势。何况,第二种正统观毕竟是主流。隋朝征服陈朝,南北正统之争宣告结束,五行次序最后还是以胡人的朝代为主轴,延续下去了。胡族朝代可以纳入华夏正统(不仅仅是汉化),从此有了先例;孔夫子那个“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终于在十六国北朝时期,以这种方式落到了实处,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之重大,无论怎么估量,都是不过分的。

[1]《汉书》卷二五《孝文本纪》,第1213页。
[2]同卷,第1213页。
[3]关于王莽以前五德体系,请参考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台北:钟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版,第103-118页。
[4]《汉书》卷二五《郊祀志》,第1270页。
[5]关于此体系之得来,请参考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第118-124页。
[6]关于光武受火德,也请参考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第125-131页。
[7]《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第2648-2649页。
[8]《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第2649页。
[9]《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第2645页。
[10]同卷,第2651页。
[11]《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第2685页。
[12]《晋书》卷一○八《募容廆载记》附《高瞻传》,第2812-2813页。
[13]《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第2743页。
[14]同上,第2746页。
[15]《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第2729页。
[16]《晋书》卷一一○《慕容儁载记》,第2834页。
[17]《晋书》卷一一○《慕容儁载记》附《韩恒传》,第2843页。
[18]《晋书》卷一一一《慕容暐载记》,第2851页。
[19]《晋书》卷一一五《苻健载记》,第2870页。
[20]《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第2967页。
[21]《晋书》卷一一二《苻洪载记》,第2868页。
[22]《魏书》卷二《太祖纪》,第34页。
[23]《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34页。
[24]参考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5]《魏书》卷一《序纪》,第5页。
[26]《魏书》卷一《序纪》,第4页。
[27]《魏书》卷三三《公孙表传》,第782页。
[28]《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第3202页。
[29]《统万铭》见《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第3210-3213页。
[30]《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第320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