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
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
最新热门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时间:2009-7-24 13:55:13  来源:不详
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国。观其风俗
  B.《续日本纪》卷十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九月庚寅条 渤海郡王使首领高齐德等八人,来著出羽国,遣使存问,兼赐时服”。

目前,比较被认同的是727年说。在这里,渤海明确记作“渤海郡”,所以不存在疑问。而如果A说成立,则渤日国交的开始期就要前提7年。但是此说的问题在于“靺鞨国”的属性,即“靺鞨国”是不是渤海国的问题。
  关于史料A,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意见根据有关渤海的基本史料,联系渤海建国者的族属、渤海建国当时整个东亚的形势等方面的情况,认为“靺鞨国”是渤海、或泛指包括渤海在内的靺鞨诸部居住的地域[33];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靺鞨的训读是“阿志婆世”(ashihase),与《日本书纪》中的“肃慎”(ashihase)发音一致,所以《续日本纪》中的“靺鞨”当与肃慎处在同一地域,日本古代国家的概念中的“肃慎”泛指,萨哈林、北海道东部、北部至千岛群岛,也就是以鄂霍次克文化为中心的地区。那么,“靺鞨国”亦应涵盖上述地区,这些地区是不包括渤海国的[34](以上两种意见方便起见简称为“渤海说”和“鄂霍次克说”)。
  以往的讨论多热心于考辨“靺鞨”“肃慎”指代的地域范围——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两个概念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因为,这里的“肃慎”和“靺鞨”,都源自中国古典文献,可是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当时被称作“肃慎”的民族集团,倭(日本),完全是无法以语言与之沟通的[35]。因此,“肃慎”一词,肯定不会是肃慎人自己的告白,只能是第三者把这个概念带到倭的。而日本史料中的“肃慎”时期,倭与中国大陆没有遣使往来,所以很可能是六世纪后半开始与倭通交并向中原王朝的遣使朝贡的高句丽人在其中扮演传递角色的[36]。在高句丽的使节把“肃慎”一词带到倭国时,这个概念首先应该是他们所认知的“肃慎”地域范围。无论来自中原史书的说教,抑或他们自己与其接触、交往的经验,这个“肃慎”指的应是大陆东北地区。就是说,倭王权最早了解的“肃慎”,在地理范围上也应该是大陆东北地区[37]。至于倭王权后来把这个范围扩大到鄂霍次克说主张的那些地区,可能是因为倭发现那些地区的民族集团在某些方面很接近高句丽人所介绍的“肃慎”,便把他们统称为“肃慎”了。
  “靺鞨”一词初见于日本史料是在八世纪,当时,不仅高句丽,唐、新罗、百济等也与日本有使节往来,所以难以判断这个概念究竟是由哪一国介绍到日本的。在中原典籍中,“靺鞨”被看作“肃慎故地”;在日本典籍中,“靺鞨”也同“肃慎”一样训为“ashihase”,可见日本统治层将其与“肃慎“视为同一民族集团了。在中原典籍的“靺鞨传”中,粟末、白山两靺鞨与高句丽相接并长期依附于高句丽。大祚荣就是依托此地纠集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建立的渤海国。所以,从地域范围上说,渤海似乎应该包括在日本所认知的“靺鞨”中。但是如果720年诸君鞍男一行去的“靺鞨国”就是渤海的话,727年渤海首次遣使日本之后,《续日本纪》对渤海的介绍就不该只是“渤海郡者,旧高句丽国也”,全然没有提及靺鞨,也不至于迟至796年才首次披露渤海建国之初的光景[38]。而且,全二百卷、现存六十二卷的《类聚国史》将靺鞨(卷一百九十九)与渤海(卷一百九十三·一百九十四)分别归在不同的部类。由此也可推知,日本的支配层并没有把“靺鞨国”认同为渤海国。或者,即便知道渤海就是“靺鞨国”,日本也不愿或根本就无意这样认为。因为,如同后面将谈到的,他们需要的,只是“高丽”这张标签。

  2,日本典籍中的“高丽国”与渤海

  主张渤海是高句丽人创造而且是高句丽的继承国的人,主要依据的资料,除了前文提到的中国史籍,另一个根据就是以《续日本纪》为主,《日本后记》以及对上述史书分部类编辑成的《类聚国史》的有关记述等。
  《续日本纪》卷二十一至三十五,凡涉及渤海称谓之处,多以“高丽”代之。由此可知日本称渤海为高句丽。其依据可能出自渤海王大武艺致日本天皇的第一封国书。《续日本纪》卷十圣武天皇神龟五年春正月甲寅条载,

  天皇御中宫,高齐德等上其王书并方物。其词曰:武艺启,山河异域,国土不同。延听风猷,但增倾仰。伏惟大王,天朝受命,日本开基。奕叶重光,本枝百世。武艺忝当列国,滥总诸蕃,复高丽之旧居,有扶余之遗俗。但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