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
“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
后金八王共治国政制研究
“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财政
最新热门    
 
八王之乱中的寒门人士

时间:2009-7-24 13:55:24  来源:不详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前人论述已多,本文中不再重复,仅就有关情节加以陈述。
[3]《晋书》卷59《赵王伦传》。
[4]《晋书》卷59《赵王伦传》。
[5]《晋书》卷59《成都王颖传》。
[6]《晋书》卷60《李含传》。
[7]《资治通鉴》卷85晋惠帝永兴元年正月。
[8]《晋书》卷4《惠帝纪》永兴二年十一月,卷60《皇甫重传》。
[9]《晋书》卷59《赵王伦传》。
[10]《晋书》卷60《李含传》。
[11]《晋书》卷55《潘岳传》。
[12]世袭侯爵并不等于可得到乡议的高品,如霍原虽身为列侯,学业出众,但经中正以寒素名目举荐,并屡经周折,始得为上品(二品),事详《晋书》卷46《李重传》、卷94《隐逸·霍原传》。
[13]《晋书》卷36《张华传附刘卞传》,《初学记》卷21《纸第七》引王隐《晋书》。
[14]《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引《晋诸公赞》、《仇隙第三十六》引王隐《晋书》,《晋书》卷43《王戎传》。
[15]《晋书》卷60《张方传》。
[16]当时所任官职与中正品第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前人已进行许多研究,可参看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第四章《中正制度の研究》、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长儒《九品中正制度试释》等。
[17]寒门是与士族高门相对的概念,包括寒士与寒人。这一划分更多的是基于门阀观念,而非基于经济地位,与所任官职品阶有一定关系,但又不能等同起来。可参见熊德基《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朱大渭《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试析》。
[18]《书》卷94《恩幸传序》。
[19]《晋书》卷36《卫瓘传》。
[20]关于此转变的论述可参见唐长儒《士族的形成与升降》,胡宝国《魏西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21]《晋书》卷48《段灼传》。
[22]《晋书》卷45《刘毅传》。
[23]《晋书》卷66《陶侃传》,《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陶公少有大志”条引王隐《晋书》,《太平御览》卷265《中正》引《晋书》。
[24]《晋书》卷42《王戎传》。
[25]《晋书》卷60《李含传》,《通典》卷88《凶礼十》。
[26]《晋书》卷36《张华传附刘卞传》,《初学记》卷21《纸第七》“黄书”条引王隐《晋书》,并参见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27]《艺文类聚》卷48《中书侍郎》引《晋起居注》,另,年代及“纳言及典兵宿卫、黄门、散骑”据《太平御览》卷259《太守》引《晋起居注》补。
[28]《通典》卷16《选举四》。
[29]《晋书》卷47《傅玄传附子咸传》。
[30]《晋书》卷24《职官志》:“其仕在天朝者,与之国同,皆自选其文武官。”
[31]《太平御览》卷248《国侍郎》引王隐《晋书》。
[32]《晋书》卷24《职官志》。
[33]各见《晋书》本传。另《太平御览》卷242《屯骑校尉》引《晋书》称司马允为屯骑校尉。
[34]关于曹魏时期与西晋时期寒门人士入仕情况的变化,可参见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上编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选官系统析论》,第256—257页。
[35]据《太平御览》卷242《翊军校尉》引王隐《晋书》,此职系平吴后特为功臣王濬所置,品位与步兵、长水等五营校尉同,统营兵。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2《王濬传》称其在平吴后领步兵校尉,误。以后任此职的有另一平吴功臣唐彬及齐王司马冏等。河南尹地位更高,士族高门杜预、王衍等先后任此职。
[36]《晋书》卷59《东海王越传》。
[37]《资治通鉴》卷86晋怀帝永嘉元年十二月。
[38]《太平御览》卷362《名》、卷386《健》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
[39]《太平御览》卷391《笑》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
[40]关于晋惠帝的身体状况及其继位原因,可参见拙著《晋惠帝白痴辩—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
[41]《晋书》卷35《裴秀传附从弟楷传》,裴楷子娶杨骏女,杨骏被诛时以婚亲关系被关押在廷尉,即将行刑,得侍中傅祗援救而免;裴楷又与司马亮、卫瓘为婚亲,在这两人被杀时,裴楷藏匿到岳父司徒王浑家中,躲过祸难。
[42]各见《晋书》本传。
[43]《晋书》卷59《东海王越传》,越诛周穆、诸葛玖时“以玖、穆世家,罪止其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