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亚洲区域模式论──滨下
皇朝兴替:中国历史上的
最新热门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时间:2009-7-24 13:55:34  来源:不详
汉记》达一千二百条之多,可见其散佚情况并不严重。

  第三,将两书之更迭与唐代南北学术的争长联系起来,虽令人耳目一新,但深究起来,则似亦有未安之处。如果仅仅因为《东观汉记》的作者“均为东汉人物,且为官修性质,自应为北学者所尊”,那么《史》、《汉》之学都应为北学系统了,而事实上,它们都早已成为南北学术共有的组成部分。以《东观》而言,萧梁时,虽已有刘昭注《后汉书》,但社会上并不因此而忽视了所谓北学系统的《东观汉记》,如吴平侯萧景之子萧劢“聚书至三万卷,披翫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20]  而《东观》、范书之外的各家后汉书,如三国吴武陵太守谢承的130卷《后汉书》等,虽同为南学系统,却未能取代《东观》,因此,在此二书之更迭问题上,有没有那么明显的南、北两派学术对立的色彩,是颇有疑问的。

  说到底,还是《东观》自身之缺陷与范书自身的优点使后者从诸家后汉书中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高先生指认的北派学者刘知几对《东观》之激烈批判和对范书之嘉赏。他在给萧至忠的奏记中说:“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而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於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今史司取士,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而汗青无日。”[21]  在此,《东观汉记》成了集体撰述而条目不张的典型。在语言文字上,《史通》卷九又引傅玄所云“观孟坚《汉书》,实命代奇作。及与陈宗、尹敏、杜抚、马严撰中兴纪传,其文曾不足观。岂拘于时乎?不然,何不类之甚者也?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继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对《东观》再次加以痛诋。[22]  刘氏对于范晔的《后汉书》虽则也略有微词,然总体评价尚高,云“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23]  又曰:“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24]  又曰:“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袁宏,《后汉纪》作者)二家而已。”[25]  是则刘氏认为范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远胜《东观》。今人吴树平先生对于《东观》之不足分析得更为具体详尽,可以参看。[26]

  要言之,自南北朝以来,范晔《后汉书》之地位已在逐步上升,因为无论在内容剪裁还是文字功力上它都远胜《东观》。但其列入“三史”则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观念上和制度上莫不如此,而唐代正处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如高明士先生所说,开元二十五年定令之后,《后汉书》三史之一的地位才固定下来。而这样的格局后来又通过科举制度,特别是“三史科”的实施得到强化(说详下文)

二、唐代对“三史”之研究及其地位之比较

 

  唐代对于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五经”和“三史”上。就“三史”而言,谢保成先生曾指出:“唐代对‘三史’(按:他这里的“三史”中,当指《后汉书》,而非《东观汉记》)的态度,以《汉书》地位最高,《史记》最下。这是南北朝以来扬班抑马的延续。”[27] 事实是否如此,尚有待辨析。

  唐人对于史学的功能有较醒的认识,认为其地位仅次于经书,如刘知几曰:“世之学者,皆先曰五经,次曰三史,经史之目,于此分焉。”[28]  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29]  咸通四年,皮日休也说:“臣闻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30]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