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

时间:2009-7-24 13:55:3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后期五代,中央和地方都有接待四方来使的礼仪机构和官员。在中央是客省和客省使,在地方则是客司与客将。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主要负责藩镇地方派至朝廷的人事往来;而客司和客将赞导藩镇礼仪,接待朝廷及他镇来使,其职一同于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敦煌书仪和传世史料中相关书函的出现,表了以上职司在礼仪方面的特殊作用。本文将通过对两者职能的分析比较,来论证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在礼仪职司方面的对等与互接作用。

  【关键词】客司客将客省客省使内客省使

  宾礼是《周礼》五礼之一。宾即是客,宾礼在中古前期的魏晋尚包括所谓“朝宗、觐遇、会同之制”[1];到了唐代,则具体内容减少,对内唐前期只有“二王三恪”,不过于朝廷举行大仪式时备宾客之位;对外即为朝廷接待蕃国来客的礼仪[2]。《唐六典》卷四礼部员外郎条记开五礼“二曰宾礼,其仪有六”完全针对蕃国蕃使,主掌其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但是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所谓客礼却有了对“内”宾而言的新含义。与之相关,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专门接待彼此出使来客的新机构:在中央是客省和客省使,在地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客司与客将。关于客省和客省使,赵雨乐在探讨唐代各种宦官使职时已有涉及,并指出其作为唐五代内诸司使中礼仪职司出现及其升迁次序和职级地位[3]。黎虎也注意到客省的存在及其外交职能[4]。另外,周藤吉之最早提到了五代藩镇武职系统内的客将问题[5],近年冯培红也就敦煌归义军中的客司机构和职能作了分析[6]。只是对于以上职司的设置发展及其在对内礼仪方面的交互作用尚乏对比和深入全面的论述。敦煌书仪中相关书启的出现,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很大启发,研究晚唐以后中央地方的礼仪交接问题,显然不可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及彼此关系。

(一)客将、客司——藩镇的礼仪职司

1.客司和客将的出现

  敦煌P.4092《新集杂别纸》是五代后唐之际一件供藩镇官员与四方交往所用的书仪。在明显是致节镇幕府官员的别纸中,有“知客”一首:

  比以一间光尘,屡移岁序;空驰魂梦,莫遂披承。昨者轩车到州,方获款晤;虽慰倾翘之恳,实乖迎伫之仪。曾未启申,遽然违远,悚惕依恋,岂任下情。[7]

这封书信的大意是表达对知客的感念之情。写信人也是藩镇官员,“虽慰倾翘之恳,实乖迎伫之仪”,说明他在“轩车到州”时,曾受到知客的礼待,故匆匆离去后,要向知客再致谢意。
  知客在地方亦称典客。《旧五代史》卷二十《刘捍传》称“刘捍,开封人。父行仙,宣武军大将。捍少为牙职,太祖初镇夷门,以捍聪敏,擢副典客。”同书《张遵诲传》,言其原为魏州人,投奔太原,“武皇以为牙门将。庄宗定山东,遵诲以典客从,历幽、镇二府马步都虞候”。同书卷一一一《周太祖纪》广顺元年(951)正月丁卯制称“其先于在京诸司差军将充诸州郡元从都押衙、孔目官、内知客等,并可停废,仍勒却还旧处职役”一条亦有诸州郡“内知客”之名。《五代史补》卷三记欧阳彬世为县吏,“马氏之有湖南也,彬将希其用,乃携所著诣府,求见之礼,必先通名纸。有掌客吏,众谓樊知客,好贿,阴使人谓彬曰:‘足下之来,非徒然也,实欲显族致身,而不以一物为貺,其可乎?’彬耻以贿进,竟不与。既而樊氏怒,掷名纸于地曰:‘岂吏人之子欲干谒王侯耶!’彬深恨之,因退而为诗曰:‘无钱将乞樊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
  无钱买通知客,即不予通名传达,是藩镇或州郡知客之职首在送往迎来。晚唐五代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之间往来频繁,须有专门待客的职司,但典客与知客者皆非其正式职名。《旧五代史》卷一○九《李守贞传》记其“少桀黠落魄,事本郡为牙将。晋高祖镇河阳,用为典客。《新五代史》卷五二本传略同,唯“用为典客”作“以为客将”。又前述副典客刘捍,《新五代史》卷二一本传谓“(梁)太祖初镇宣武,以为客将”,知典客的正式名称就是客将。客将,《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昭宗大顺二年(891)三月条胡三省注以为“主唱导,傧赞宾客,汉、晋铃下威仪之职”。 同书卷二五八昭宗天復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