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

时间:2009-7-24 13:55:36  来源:不详
有时阁门使、引进使与客省使职务也有临时交叉[34]。诸使之下又设副使,并设承旨等官。承旨、副使、使的设置说明客将的职司到中央后复杂和规范化了,但总体上说,在针对藩镇地方的礼仪和交往方面这些单位是协同负责的,诸使的迁转大体本着阁门使—→引进使—→客省使—→内客省使—→宣徽北院使—→宣徽南院使的次序,是使职迁转中一条常见的途径[35]。这一迁转途径说明,为处理中央地方关系而设的礼仪官职是五代中央机构内很核心的一部分,而其发展膨胀正是藩镇格局下的一大特色。

4.五代客省使的外交职能

  五代客省使在处理与地方的关系和事务中作用一如既往,并可以再分为两方面,即一是上面已指出的在中央对藩镇军州的礼仪接待和上传下达。这里不妨再举些事例。如《旧五代史》卷四《梁太祖纪》开平三年七月丙寅敕要求加强大内皇墙使诸门把守,“其逐日诸道奉进,客省使于千秋门外排当讫,勒控鹤官舁抬至内门前。”可见进奉是要由客省使安排,他们是藩镇进京后必须打交道的官员。所以《新集杂别纸》中有写明是“客省“的一封:

  伏以太保手文星异,足理呈祥;为间代之雄才,作明[时]之伟器。而自三著政,八水分忧;当下车之时,既歌来暮(慕?);及朝天之后,人有去思。今则允践崇资,尽由睿智。事虽光于省闼,望继在于藩维;凡在恩知,忻抃攸极。

这位太保名不详,根据书仪时间,应当是后唐明宗时代的人。他官高位重,是客省的长官客省使无疑。书状中“当下车之时,既歌来暮;及朝天之后,人有去恩”,“事虽光于省闼,望继在于藩维”数语不但歌颂他给藩镇去京城的人带来好处,而且指明了其本人在藩镇的威望。此下还有给“承旨”书一封,内赞颂对方功德外复有“梦寐潜通于陶侃(?),就望且异于子牟;凡在恩私,企抃同恳”语,颇疑它的收书人也是一位客省承旨。另在“洺州判”之下又有“前知客尚书”一通:

  近因专使西行,已专附状;必许情恳,寻达聪聪(聼=听)。伏承参从台幢,却朝京阙,欣喜之至,不任下情。谨专奉状陈谢,伏惟照察,谨状。

这位“知客尚书”从官名看,不大像是藩镇的客将,而有可能是客省使或副使一类的官员。而且书中特别提到“伏承参从台幢,却朝京阙”语,似乎是为在上京时受到这位“知客尚书”的照应而表示感谢。
  P.2539v《灵武节度使书状集》的一通书状注明是给“引进副使薛尚书客省副使杨仆射彦均”的。这封书信是祝贺薛、杨二人“光膺圣渥,允副崇司”的,书中赞他们“道光今古,名溢朝端”,“副一人之启流,叶百群之倾瞻,伫从紫禁之权,更践黄枢之贵”;致书人(灵武节度使)并说自己“谬司藩守,早仰恩光”。薛、杨二人才任副使,就得到藩镇如此的祝贺和礼赞,由此可知客省及引进使职司与藩镇的关系。卷中又有一件《礼宾引进内省书》,这件书状对收书人称司空,但“礼宾引进内省”只说的是职务,官名和所在职司不具体,推测是为引进、客省等使预作的,书中说明“伏自荣膺异宠,美播朝端;虽申深翰之仪,未效献芹之礼。况叨恩顾,常切感铭。今则有少微诚,具则别幅”。“别幅”即“具马”书,所以总体上是一件送礼的贺仪。据《刺史书仪》(P.3449+P.3664)刺史得官上任前须辞谢,其“俵钱去处”有宫中各门,其中特别提到阁门、客省门和阁门司等,都是请求关照之意。阁门、引进、客省都是藩镇或地方官员不敢得罪的部门,不但到京城用得着,就是平时也要与之周旋搞好关系,在需要的时候还要送上宝马等贵重礼物,则上述礼仪职司和客省使等与藩镇的关系是很清楚的。
  另外唐末五代客省使的主要职务虽不是对蕃夷,但相关礼仪实也包括少数民族和蕃国。《册府元龟》卷九七六《外臣部·褒异三》即有开平三年八月戊寅,梁太祖“御文殿召契丹朝贡使昌鹿等五十人对见群臣。以远蕃朝贡称贺,罢,赐昌鹿以下酒食于客省,赉银帛有差”的记载。《五代会要》卷三○《杂录》后唐天成元年(926)六月条称:“从开元定礼之后,本朝故事,对诸番客又并于内殿引对,其殿名曰参殿,事在礼宾使、客省使,不下外诸司。现今施行不一。”举行于客省的宴会和召见引对事在客省使,说明客省使当此之际是有职责的。
  五代客省使的另一职能是常常被派出使。《册府元龟》卷一九七《闰位部·纳贡献》记乾化二年(912)四月,“客省引进使韦坚使广州(刘巌)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