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论“刘氏主吉”——隋末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关于“社会进化阶段论”
最新热门    
 
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

时间:2009-7-24 13:55:39  来源:不详
p;

韩相国兵盛时也达到了十余万,这也是杨玄感势力所影响的范围。前文已论,最先接纳李密的是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邱李公逸,其中雍邱在梁郡,外黄、济阳在济阴郡,韦城在东郡,翟让的瓦岗寨在汲郡黎阳北,都是玄感经行及势力所及,这些人当有相当部分为追随杨玄感者,他们在杨玄感死后继续奉杨玄感谋主、关陇贵族后裔李密为盟主,也是势所必然。
  李密所建立的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的联盟与杨玄感建立的一样,虽关陇贵族为首领,但联盟内部仍以山东豪杰意志为主,这突出表现在攻东都与入长安的问题上。《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后赞曰:   

  始玄感乱,密首劝取关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 

  东都是山东豪杰的政治中心,而入长安是关陇集团的意志。李密曾劝杨玄感直接入长安而玄感决意攻东都,到了李密领导瓦岗寨时,又走了杨玄感的覆辙。同书同卷密传略云:   

  护军柴孝和说密曰:“秦地阻山带河,项背之亡,汉得之王。今公以仁基壁回洛,翟让保洛口,公束铠倍道趋长安,百姓谁不郊迎?是征而不战也。众附兵强,然后东向,指扌为豪杰,天下廓廓无事矣。今迟之,恐为人先。”密曰:“仆怀此久,顾我部皆山东人,今未下洛,安肯与我偕西?且诸将皆群盗,不相统一,败则扫地矣。”遂止。

杨玄感坚持攻洛时借口“百官家口在东都”,而李密则说得更加明白,“山东人”指的就是山东豪杰,他们因李密为杨玄感部下、为关陇贵族而推之为主,但他们是李密集团中的主要势力,李密攻取方向则由他们的政治中心左右,这是李密与杨玄感时关陇贵族与山东豪杰联盟的特色。而真正能够占领关中,然后东向指挥山东豪杰的是李唐王朝,这些山东豪杰到了李世民手下,才又重新形成了有别于杨玄感及瓦岗寨的关陇—山东联盟,即关陇势力为主,山东豪杰为用。
  李密失败后,瓦岗寨系统的山东豪杰大都降唐,这是自杨玄感、李密所建立的关陇、山东联盟形势使然,这部分山东豪杰乐于投奔关陇贵族。《旧唐书》卷六七李责力传略云: 

  曹州离狐人也……大业末,韦城人翟让聚众为盗,责力往从之……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仪人王伯当匿于野,伯当共责力说翟让奉密为主……武德二年(619),密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朝……乃遣使启密。 

  李责力也参与了劝翟让接纳李密,可见责力心向关陇,故密败后,随密归唐。同书卷六九云: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隶于徐责力。及责力以黎阳归国,亮颇赞成其事,乃授郑州刺史。

  同书卷八三略云: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后密败,(徐)责力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责力经营武牢已东,所得州县,委以选补。

  张亮与郭孝恪随李责力归唐,李责力归唐后任务为经营虎牢以东,可见唐在取得关中的形势下,利用山东豪杰东征,并据此吸引更广泛的山东豪杰为其所用,这种关陇与山东的联盟则与瓦岗寨时迥然不同了。
  李密败后,一部分将领落入王世充手中,这些将领除单雄信外,大多弃充而归唐。《旧唐书》卷六八略云:   

  秦叔宝名琼,齐州历城人……会(裴)仁基以武牢降于李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后密败,又为王世充所得,署为龙骧大将军,叔宝薄世充之多诈……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骑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曰:“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于是来降。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

《新唐书》卷九四略云: 

  李君羡,洺州武安人。初事李密,后为世充骠骑,恶世充为人,率其属归高祖,授上轻车都尉,秦王引置左右。

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因隋乱而据洛阳,秦叔宝、程知节、李君羡弃之归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