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
明代历史定位问题新探
最新热门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时间:2009-7-24 13:55:44  来源:不详
人人尽习。即主将耳提面命,亦未必能信。唯此辈与之共伍中,日夕言之曰:吾主将昔在吾土,所以练吾者,疾病如何恤,甘苦如何同,钱粮如何得实惠;号令如何可信,战阵如何万全,赏如何而明,罚如何而严。人心转换,期年可格。比之耳提面命,加五倍,比之条约告示加十倍矣[64]!
身教之外,再加以言传,使得北边戍卒很快接受了军纪观念,听命于戚继光的号令约束。
  戚继光说兵卒为目不知书的愚人,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其实不同地域的士兵,其文化素质,还是有所差别的。与北地戍卒相比,浙兵容易接受军纪军规亦即“条约告示”的约束,与其文化素质较高,从而易于理解上司意图也具有很大关系。戚继光对比两地士兵文化素质的差距说:
  南兵南将,凡有条约,上下讲习,信而畏之。此间(案指蓟镇)将领而下,十无一二能辨鲁鱼。复有自己敕谕,不曾记得一字。如练兵条约,连坐保结,节制甚明,其戍边之吏士不识字者,固非得已,识字者且效白丁之习[65]。
差别如此明显,以治理南兵的办法来约束北方的士卒,骤然行之,既不可行,也不敢行,难怪戚继光需要借用南兵作为整顿部伍的阶梯了[66]。

四、浙兵外调的内在动因
  从浙江调集而来的南兵,属于召募性质。而浙兵能够积极响应召募,也与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地理状况具有很大关系。明代隆庆、万历间人于慎行,说当时天下人口,以江浙为最密[67]。地狭人众,生计艰难,便容易在生存的压力下,游移于外地,寻求出路:
  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次者兴贩为商贾,故都门西南一隅,三邑人盖栉而比矣。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其人鸷悍飞扬,不乐畎亩,岛夷乱后,此数邑人多以白衣而至横玉挂印,次亦立致千金[68]。
其中会稽外移人口占全国游移人口总数比例之高,时人形容竟至“四方之中,会稽之民十得四五”的程度[69]。于慎行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非越民好游,其地无所容也”。于慎行还明确指出,由于生计艰难,使得浙江人在全国最容易迁徙,若是召募人来开发京东农田水利,“越人之徙燕者,十人而九” [70]。谭纶和戚继光向朝廷请求召募并调入浙兵时,非常自信地说,假如朝廷同意,他们计划马上招徕一万两千人,这些浙人“召之可立至”[71],就是因为浙人本来即普遍有外出谋生的习惯,不存在安土重迁的障碍[72]。
  如前所述,调集浙兵到蓟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用以培训原有北地戍卒。按照原定计划,在训练完成之后,这些浙兵应当遣散返回原籍[73]。最初提出调集南兵时,就有人担心这些来自南方的士兵,“用之不可北,散之不可南”,即作战时派不上用场,遣散时又滞留不去。针对这种疑虑,谭纶在拟议调兵时就提出:“教成之后,留之实边,可使从者半;散之归农,可立遣无遗。”[74]谭纶估计有一半南兵,愿意留在边地垦殖荒地。当时有一些人倡议在京东地区开垦水田,时人称之为“西北水利”,而垦殖水田,迫切需要招徕具有水田种植经验的南方农民,于是人们纷纷想到了蓟镇这些需要遣散的南兵。譬如于慎行讲到:
  蓟镇新调南兵,未必尽解。或使流入胡中,为患滋大。不若发充三辅卫所,顶补清勾之缺,而于例外请优给之。即愿开垦水田者,从其自占。如此则京辅之地可实,水田之利可兴[75]。
大力倡导西北水利的徐贞明,更与一些官员做过具体筹划:
  予曩上疏报罢,大司马谭公惜予言未行。公又自言,久历塞上,深知其必可行也。王开府寓书于予,肯身任其事。戚元戎欲检南兵之愿农者,唯开府是用。盖往时南人在塞上者少,今南人应募而至者成市。其方行募而未收,与募退而不愿还者,皆可驱之为农,即数千人顷刻而集也[76]。
调集南兵之前人们的顾虑,谭纶留居当地实边恳田的筹划,以及于慎行、徐贞明召募遣散南兵开垦水田的主张,凡此均说明迁徙到外地以谋取衣食,是浙人求取生存的一种比较普遍的需要和趋向。他们不仅愿意从军北上,而且只要生存条件允许,还愿意定居到包括北方在内的外地。应募从军北戍,不过是其大量外迁人口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五、结语
  隆庆以前,蓟门镇的边防,遇袭即屡屡溃败。戚继光履任后,局面顿然为之一改,史称:
  自庚戌俺达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复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相唇齿。犹时躏内地。总督王忬、杨选并坐失律诛。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无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