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
明代历史定位问题新探
最新热门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时间:2009-7-24 13:55:44  来源:不详
[77]。
戚继光治理边塞的举措,当然不止调用浙兵一端,但是它却对整顿和训练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人称述戚继光“用浙兵于蓟,由是精兵称朔方第一”[78],就是最好的客观评价。而一支强有力的作战部队,又是所有军事行动最基本的保障。
  武装力量的地域来源,是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调集浙兵北上,成功守卫蓟镇长城,保障京畿安宁,使得浙兵声威,大振于天下,于是全国各地都纷纷招徕浙兵充用。而浙兵超出于其他地区士兵之上的作战能力,又使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比较容易通过卓著的战功,“以白衣而至横玉挂印,次亦立致千金”。到戚继光身后的万历二十五年,王士性撰述《广志绎》时,已是“九塞、五岭,满地浙兵”[79]。因此,阐释明代戍卫长城的南兵问题,探讨这支精锐部队其来源地域的形成原因,关系到明代军事地理的总体格局。其中许多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周礼·考工记上》。
[2]《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3]戚继光调入浙兵总数,尚需要进一步考察。蓟辽总督谭纶起初向朝廷要求“募吴、越习战卒万二千人”(《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二谭纶《□□事疏》。案原疏虽称“募吴、越习战卒万二千人”,但是结合前后调集南兵的实际情况看,并没有调入吴地亦即南直隶地区的士卒,所以这里的“吴”字,应是虚称,实际只是讲召募浙兵),获得朝廷允准,首批调入的三千名浙兵即在这一万二千人总数之内。谭纶和戚继光整修蓟镇长城,建成三千敌台后,在万历四年,“益募浙兵九千馀守之”(《明史》卷二二二《谭纶传》。万历《明会典》卷一二九《兵部·镇戍·各镇分例·蓟镇》)。这样调入防守蓟镇长城的浙兵,至少应在两万一千人以上。唯另据汪道昆撰《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所云,在长城敌台建成后,“复增募南兵二万,编伍戍之”(《国朝献征录》卷一○六),与《明史·谭纶传》的记载不同。疑墓志铭所说是通计上述前后两次调入浙兵的约数。另外,最初从浙江调入的三千名士兵为鸟铳手(详下文),随后,戚继光又向朝廷请求:“于浙兵内取杀手三千,鸟铳三千。”(《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七《练兵条议疏》。)这一要求虽未获允准(《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却表明鸟铳手与杀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战兵种,而后来戚继光在讲述防卫作战战术时,不止一次提到,要依仗南兵杀手,击退攻上城墙的敌兵,一次作战即可“督南兵杀手数千名”(《明经世文编》卷三四八戚继光《请申军令以壹士心疏》),说明在后来调入的浙兵当中,至少有数千名为杀手。
[4]《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5]《图书编》卷四四《蓟镇关系》。
[6]《明史》卷二二三《徐贞明传》。
[7]《图书编》卷四四《蓟镇关系》。
[8]《明经世文编》卷二七七杨博《覆蓟镇查盘御史余希周等议处戍兵疏》。
[9]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六《明初西北移民》并《临潭居民祖籍》条。
[10]《明史》卷九○《兵志》二。
[11]《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12]《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13]《明史》卷九○《兵志》二,卷九二《兵志》四。
[14]《图书编》卷一一七《议里甲以编民兵》。
[15]《明史》卷九二《兵志》四。
[16]《图书编》卷一一七《议里甲以编民兵》。
[17]《明经世文编》卷一五杨士奇《请勾补南北边军疏》。
[18]《明史》卷九二《兵志》四。
[19]《明史》卷一五九《李侃传》。
[20]《明史·李侃传》称李侃疏上后“时不能用”,《明史》卷九二《兵志》四则记云,自杨士奇提出调整南北互戍的建议起,到李侃上疏后,“始议行”。因《兵志》是专记制度始末,故此从之。
[21]《明史》卷一七八《余子俊传》。
[22]《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23]《明史》卷一四五《朱能传附子勇传》。
[24]《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25]《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土兵》条。
[26]《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七戚继光《请兵破虏疏》。
[27]《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28]万历《明会典》卷一二九《兵部·镇戍·各镇分例·蓟镇》。
[29]《客座赘语》卷二《召募十便》条。
[30]《管子·轻重甲》。
[3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2] 《史记》卷一一四《东越列传》。
[33]《书》卷三六《州郡志》二。说详《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闽越民复出》条。
[34]《汉书》卷六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