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历史(
历史解题方法指点
最新热门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时间:2009-7-24 13:55:53  来源:不详
性,使得他的学说与程朱理学相异。倪文孙指出,程颐将“道”作一种形上的理解,认为“道”在物质世界之前和之上,但章学诚却认为无法与实际的事物和制度机构相分离,即所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则夫子所言,必取征于事物,而非徒托空言,以为明道也” [1] (P1、140)。在章学诚那里,“道”不可能是抽象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中的历史的存在。余英时由此提出,章学诚对经典的认识还与当时的考证家,特别是戴震的“因事见理”的观念也大相迥异。因为戴震的“事”是“具有经常性与普遍性的”,而章学诚的“事”则是“历史性的”。[2][P50-51]一言以蔽之,对章学诚来说,“显然,没有一种道德规范是绝对的,但是人类价值的总体揭示了人性中的‘道’”[5](P142)。换言之,人类历史才是“道”展开的场所。   因此,“道”可以说是历史的一种自然延续和发展。章学诚说:“孰为近道? 曰: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这显然是一种存在论的解释。他举例说道,“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留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则亦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同样,孔子与周公相比,“无从得制作之权”,因而无法集大成,“非孔子之圣,逊于周公也,时会使然也” [1] (P120-121)。既然圣贤如周公、孔子,都依赖历史的变化—“时会”才能揭橥“道”,那么后人要想仅仅通过解读经典来获得对“道”的认识,脱离了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不正是在企求无本之木?   对“道”作这样一种历史的理解,也就是要有时间性的观念,因为历史正是人类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变化。这里并不是说“道”本身有其时间性,而是说“道”的展现通过历史的时间而为人所觉察和认识清楚,所谓“时会使然”,或“渐形渐著者也”。章学诚对历史的时间性,也即时代之间的不同、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有深刻的分析。比如,他借讨论学问之道的发展,来揭示时代的演变。他指出:“今人不学,不能同于古人,非才不相及也,势使然也”。具体说来,有三处不同。第一,古代官师合一,而后代两分,造成教育方法的差异。第二,这一差异又导致道器之间的分离。第三,后人对古书的理解,由于失去了师承,无法与古人尽同。因此,章学诚总结道:“天时人事,今古不可强同,非人智力所能为也。” [1] (P165)近代史学家何炳松注意到了章学诚的这一观念,认为章具有历史进化论的思想。[9]   历史时代的不同和演化,自然会反映到人对“道”的认识上来。章学诚之所以不认为“训诂明而义理明”,就是因为“道”是活生生的,是人类历史的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产物,更无法强制性地分割。“道本无吾,而人自吾之,以谓庶几别于非道之道也。而不知各吾其吾,犹三军之众,可称我军,对敌国而我之也;非临敌国,三军又各有其我也” [1] (P138)。章学诚用这个例子说明,“道”并不存在于一部或几部经典中。后人如儒家单单专注一部经典的解读,忽视经典的历史性,不是求“道”的正途。因为“人自率道而行,道非人之所能据而有也” [1] (P133)。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章学诚对“道”的诠释,采取的是一种存在论的取径,与海德格尔有神似之处,而与中国传统的诠释学传统甚至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显著的差别。他的以史解经的诠释手段,代表了清代学术史的一个新方向,不但让人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经,也使人对历史的研究,有一个新的认识。难怪中国近代的学者如胡适、何炳松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对章学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于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成为勾勒中国近代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五四一代的学者中,都希求从历史研究出发,来批判和整理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求与现代世界作更广泛的交流。[9]   但是,就诠释学而言,章学诚所开辟的这一存在论取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成为近代中国学术的主流。胡适和顾颉刚等人对中国的学术文化的诠释,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存在论的关怀(如他们对如何让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世界的衔接问题的关注),但在方法论上,却是主要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传统,也即章学诚所想纠正的、强调训诂而不重视人生体验的方法。当然,在那时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如钱穆对中国历史和经典的认识,就与胡适等人大相径庭。钱穆的取径,在1960年代以后兴起的海外新儒学中,为不少人所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不过,对新儒家诠释方法的评价,已经超过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应当另文处理。   虽然我们说章学诚的诠释学方法,代表了清代学术的一个新的取向,但就古代中国人对“道”的认识而言,章学诚的解释自有其高人之处。换言之,古代中国人对“道”的追求,根据张祥龙的比较研究,的确靠的是一种存在论的方式,加以体认和领会。只是到了后来(始自荀子、韩非),人们才慢慢将天人、主客、道器和理境逐步区分开来。张祥龙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