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百年世事不胜悲
最新热门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

时间:2009-7-24 13:58:07  来源:不详
蔽孔子之全体”,则“学周公而已矣”。盖“周公成文、武之德,适当帝全王备、殷因夏监、至于无可复加之际,故得藉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故“六艺存周公之旧典,夫子未尝著述”。68 章氏进而从学术传承方式一面申论说,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三代盛时,各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传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尝得见其书也。至战国而官守师传之道废,通其学者,述旧闻而著于竹帛焉”,故“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69   对于讨论古代思想谱系都要述及的《庄子·天下篇》,章学诚就特别强调孔子与诸子在意识层面“态度”的大不同:前者自称“述而不作”,后者则“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他据儒家的立场说:“道因器而显,不因人而名也;自人有谓道者,而道始因人而异其名矣。仁见谓仁、智见谓智是也。人自率道而行,道非人之所能据而有也;自人各谓其道而各行其所谓,而道始得为人所有。”70 且不论周公所传之“道”是否已“易”,章氏至少观察到“人各谓其道而各行其所谓”的社会现象,由此视角看,时代思想观念确已有所更易了。   一般而言,要既存思想典范仍能起作用并在起作用,才可述而不必言作。薛瑄说朱子的历史作用,以为“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71 便很能说明这个意思。若从这方面理解,只要采信“述而不作”一语,则孔子之时“道”也不能说不明;于是孔子非教主,乃传教士,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算作康有为想做的“路德”,尚可推敲(故康氏不能不从根本上否认“述而不作”)。到庄子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而诸子“各思以其道易天下”时,便是典范转移的明证。有关这方面的名家名论已多,然依蒙先生所说侧重观察思想风行之原因及其所起的作用,似还可续有新知。   思想如此,学术亦然。如“考据”是否可以算一种“学”,自“考据学”名称兴起的乾嘉之时,便有争议。焦循曾力辩说考据根本不能名学,然他注意到“近来为学之士,忽设一考据之名目”;自惠栋、戴震以下,“其自名一学,著书授受者,不下数十家,均异乎补苴掇拾者之所为,是直当以经学名之”。72 其余袁枚、孙星衍等,也各从学理上界定何为“考据”。若转从社会视角看,既然有这许多学者对“考据之名目”聚讼不休,尤其著书授受者已不下数十家,这些人也多自名其所治为“考据学”,则以时人眼光言,考据确呈独立成“学”之势。73   实则考据更多是一种治学方法,乾嘉人就“考据学”这一学术门类是否成立进行辩论,提示着一种新因素的产生:尽管中国传统不甚讲究学科分类,但也存在不少以“某某学”称谓的名目(多为大体言之,分界不甚严密)。历来学者对这类称谓皆以其所治对象名之,今则以相对抽象的治学方式方法名之,显然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即某种带有广泛适应性的“方法”从各具体的学术类别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学”(虽然还有个确立的过程)。这一转变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还可以深入探索。74 外篇:前后左右则史无定向75      上面所言思想史的社会视角,核心是要釐清思想学术的时代精神和学脉渊源,其基本立意是要开拓而非限制对史料的采用,以增进对史事的认识。不论是侧重文本还是兼顾语境,不论是内层解读还是外层解读,都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取向;探索的途径愈多,则愈可能广泛深入地理解往昔。进而言之,前后左右治史的取向,既渊源于重广博而尊通识的传统学风,也与近年颇受提倡的“跨学科”主张相通。   本文开头说到,民初关于博览的论述已近于今日所谓“跨学科”的含义。的确,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进程中常可听见类似“跨学科研究”的主张,76 这可能提示出着某种“学族”意识的存在。从社会视角看,特定学科的“独立意识”多也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今日史学各子学科的畛域尚较明显,各专门史的区分甚至较前更受关注,不时可见关于“什么是某某史”这类论题的持续辨析,其实就是希望划出或进一步划清学科的“边界”。77   各专门史的划分是否当依据其研究对象而定?这样宽泛的问题这里不能展开讨论。或可以说,史学各子学科已存在相当一段时期,自有其功用甚或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也当注意,这些“边界”多是人为造成并被人为强化的。根本是史学本身和治史取径都应趋向多元,虽不必以立异为高,不越雷池不以为功;似也不必画地为牢,株守各专门史的藩篱。78 尤其要避免刘勰所谓“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文心雕龙·知音》)之见,切勿因学科的划分限制了对史料的采用。   边界明晰的学族认同原非治史的先决条件,根本言之,史学本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学科。我倒倾向于相对宽泛的从各种方向或角度看问题,而不必管它是否属于某种专门史——思想、学术问题可以从社会视角看(即所谓social-oriented approach),政治、外交问题可以从文化视角看(cultural-oriented approach),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必须固定从一个方向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