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
文化遗产科学的学科建设
历史中考复习的 冲刺 对
最新热门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

时间:2009-7-24 13:58:17  来源:不详
自然物的崇拜,其《宗教学原理》第104页:“在思维能力不发达的原始人中,还没有一般的水神,而只有具体的河神、雨神、湖神、井神、泉神等。”,四川大学1986年。
[7]李先登、杨英《论五帝时代》,《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6期。
[8]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561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
[9]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十七章宗教,科学出版社1956年。
[10]等级关系在会、朝、征伐、巡守中的无处不在,见《左传·庄公23年》曹刿谏止鲁庄公到齐国观社时说:“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此种记载甚多,兹不赘述。
[11]《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是说礼的意义跟天的运行一致,各种礼典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12]论述此过程之作甚多,此不赘述。杜勇《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云:“与其说是上帝选择了周人,不如说是周人选择了上帝,把上帝从一个极具族群独占的神灵变成同‘天’一样可供天下万民共同信仰的神灵。经过这两个方面的改造,周人帝、天合一的宗教观念终于在克殷前后形成。”《孔子研究》1998年2期。
[13]《论语·泰伯》。
[14]《左传·宣公3年》。
[15]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第3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同上。
[17]郑玄注云“实柴”为实牛于柴上。
[18]李零《考古发现与神化研究》四《楚帛书的图象和“羲和四子”的神话》认为帛书中宫的短篇叙述了四时产生的神话,第一章是说雹(包)戏(即伏羲)和女填生下四子,是为“四神”。最初“未又(有)日月,只能由“四神相戈(代),步以为岁”,互相代替,用步行表示“四时”。第二章是说过了“千又百岁”,有了日月,但天不宁,地不平,天帝乃命祝融率“四神”降世,奠定“三天”和“四极”,重建宇宙的和谐,然后才有用“日月之行”表示的“四时”。见其自选集第67至69页,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
[19] 李学勤《东周与代文明》第354至355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0]李约瑟称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和礼仪为“state religion”,既“国家宗教”,并认为它渊源于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见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第189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59年(<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umeⅲ, page 1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除他之外的国外学者多数这样称呼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如葛鲁特《中国的宗教》(j.j.m de groot <religion in china>,the knickerbocker press1912 从神灵存在和被信仰的角度看,他们这样称呼是合理的。
[21]宁可《汉代的社》,《文史》第九辑,中华书局1980年。
[22]《左传·昭公25年》:“请至千社”。《哀公15年》:“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大戴礼记·千乘》:“公曰:‘千乘之国,受命于天子,通其四疆,教其书社”,孔子世家索引:“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
[23]殷人已有四方的概念。四方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以某地为中心的不同方向的地面,见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584至585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尚书·尧典》提到令羲和定东西南北四方,“分命羲仲宅嵎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申命和叔宅朔方……。”
[2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第3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5]弗雷泽论述巫术的原则认为,第一类原则是“同类相生”或“因果相似”,第二类原则是“一度互相接触过的事物,在中断实际接触后,依然能远距离地相互作用”,他称前一类为“相似律”,后一类为“接触传染律”并把巫术分为顺势或模仿巫术,触染巫术等,见其《金枝》(第三次修订版,1911—1915),第一卷,第5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