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历史‘重塑’中的得与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20世纪美国反托拉斯垄断
最新热门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的启示

时间:2009-7-24 13:58:17  来源:不详
利益的实现。要想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舞台,必将大大打击各种台独势力的影响,大大吸引台湾人民认同祖国。为此,中国应该把台湾问题放在中国崛起的框架之内,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发展经济;继续坚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理念,进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广大人民确实感觉得到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有发展后劲的良好统一,全方位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既是中国崛起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强大保障和武器。随着中国的持续全方位的发展,台湾人民必将越来越心向大陆,心向祖国,也必将大大提升台湾人民深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而大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大业的实现。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同时也要做好加强军事建设的准备。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北方由于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南方,所以北方的军事实力超过南方,这是北方能够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加强军事建设,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也是遏制台湾独立,遏制美国和日本干涉中国统一大业,侵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根本保障。“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④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⑤为了有效地防止台湾独立、制止美国和日本以台湾问题为借口,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侵犯中国在世界各地不断增长的合法利益,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国的军事力量现代化,这既是一个世界大国的尊严的需要,也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的可以和潜在的敌人相抗衡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够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的同时,实现和平。使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中国的国防任务和中国的国家地位相对应,有效地遏制战争的发生,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和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成功贯彻。

 

    (4)“血浓于水”,加强两岸的互动、沟通。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它的解决主要依靠两岸人民之间的互动,两岸人民要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一切要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和大中华文化圈的的伟大复兴。

    第一,促进两岸教育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学生到对岸求学。第二,针对两岸经贸整合(包括三通)后,台湾部分产业外移大陆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应主动研究提出有效对策,以协助台湾失业民众。第三,鼓励两岸各民间团体的交流互动,增强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第四,努力争取两岸官方的交流与相互信任,尽管这一点现在看起来要做到很难。

    争取台湾民心最核心,就是要让台湾人民找回“做中国人”的感觉。特别是当中国大陆快速崛起的时候,关键是要让台湾人民能够参与,从而能产生“与有荣焉”的感受。2008中国办奥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选手身上,奥运工程本身就是中国崛起的过程与象征,台、港、澳,海外都有人才,让这些人都参与进来。

    (5)要正确利用好国际的力量,特别是要正确打好“美国牌”。

    虽然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它的解决主要依靠两岸人民之间的互动,但是,要想在现有的条件下顺利实现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政府必须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解决此问题的国际环境,减少国际上的阻力,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力度。

    2004年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国家体领导人的频繁外交活动。使中国的外交策略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转变。逐渐成为世界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所以中国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力量,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正确打好“美国牌”,“中美关系”最核心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对中国统一大业一直抱有敌意,并且极有可能干涉中国统一的是美国。如果没有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湾的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决不会成为目前的样子。为此,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大力支持世界的多极化进程,支持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支持他们的发展壮大。从而发展与他们的良好关系,集中精力发展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