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最新热门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时间:2009-7-24 13:58:33  来源:不详
然而,日本的扩张影响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例如,中国长期被美国
看成是美国潜在的经济基地。虽然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间不长,在30年代,美国与
中国的贸易只占美国全部对外贸易的4%,但美国商人和公众认为,拥有4 亿人口的中国
是一个巨

  大的潜在市场。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美国人通过菲律宾、关岛、中途岛、夏威夷等
越来越接近日本。从马尼拉到旧金山只有从马尼拉到长崎的3 倍;从关岛到美国只有从
关岛到日本的2.5 倍。从火奴鲁鲁到旧金山只有2089海里,到日本的横滨是3445海里。
这些地方都已是美国的重要基地。从19世纪末以后,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使
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得了更多利益。随着日本的发展,美国不得不考虑如何来保护自己的
太平洋的利益。因此,早在1900年后,美国海军已经秘密制订攻击日本的战略。35因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决定投放原子弹摧毁日本是合乎自己的一贯政策的。美国领导人绝对
相信“原子弹可以使美国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36. 美国希望独占日本,不愿与苏联
分占日本。使用原子弹将震惊日本政府,迫使其迅速投降,然后占领日本。战后,美国
果然如愿以偿。日本完全由美国控制,暂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基地,增强了美
国对抗苏联的势力。美国实现了“美国第一”的梦想。

  最后,如果美国不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政治家们将无法向人民交代试制原子弹所耗
费的巨额资金。曼哈顿工程建立了庞大的工业设施来进行核分裂的试验,聚集了大批尖
端科技人才,花费了比任何工程都多的人力、物力。在1944年原子弹试制的高潮时期,
曼哈顿工程雇佣人数达12.9万人。37美国耗巨资试制原子弹,以40年代的水平为价值20
亿美,以90年代的水平价值近50亿美元。负责曼哈顿工程的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
(LeslieGroves)以及这项工程的其他负责人都论证,所花的钱不应该被浪费。在1945
年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因为格罗夫斯害怕战争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
束。38

  综上所述,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至少有5 个方面的原因:尽快结束战争,减
少美军伤亡;胁迫苏联;为珍珠港雪耻;摧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地;
不浪费已花费的人力财力。毕竟,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之
一,弄清楚为什么投放原子弹的问题,有助于剖析美国的对外政策。

  注释

  124 亨利。史汀生:《使用原子弹的决定》《Harper's杂志》第197 卷,1947年2
月,第97-107、98页。

  225 山姆尔。伊利奥顿。莫利森:“日本为什么投降”(SamuelEliotMorison,
“WhyJapanSurrendered ”),《大西洋月刊》1960年第10期,第47、44页。

  3 ,4 赫伯特。费斯:《征服日本——原子弹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新泽西,1961
年,第185 、186 页。

  5 汉森引自巴顿。伯斯坦主编:《原子弹》,波斯顿,1976年,第35页。

  6 戈。艾尔坡罗维兹:《原子弹外交——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
纽约,1956年。

  7 加伯雷尔。卡尔考:《战争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1943-1945 》纽约,1968年
版。

  8 ,9 托马斯。哈蒙得:“再谈核外交”《轨迹》1976年冬,第1427、1428页。

  10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核外交:对创造性著作的研究”(RobertJamesMaddox,
“AtomicDiplomacy :AStudyinCreative



  Writing “),《美国史》,纽约,1973年第3 期,第934 页。

  11莱斯尔。罗斯:《可疑的胜利:美国与二次大战的结束》俄亥俄,1973年版。

  12马丁。雪维:《一个世界的毁灭》纽约,1975年版。

  13莱斯列。格鲁夫斯:《现在我们知道:曼哈顿工程的故事》纽约,1962年版,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